人头马待客:志愿者泪水能否警醒公款吃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0:40 新京报 | |||||||||
面对“人头马”宴席,寻访贫困生的志愿者们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这一场景,也让全国很多人心里不是滋味———为志愿者感佩,为贫困生悲悯,为饕餮者气愤。 新浪网搞了一个“如何看待贫困县人头马喝哭志愿者”的公众调查,截至昨晚21时,有近96%的人对类似这种地方官员公款吃喝现象表示“司空见惯”。可见,以吃喝作为官场迎来送往的“必要程序”,当事官员似乎已然进入了一种“行为惯性”———只要“接待”,
已经有专家评说此事:志愿者的泪水反映了他们的良知,对当地官员也是个警醒,警醒他们应该对贫困生的艰难感同身受,应该设身处地为贫困生解决困难方面下工夫,而不是在接待上费心思。然而,靠外来志愿者的泪水使他们“警醒”,恐怕很难。事实上,当地接待外来客人已有标准:每人四五十元,按这个标准,除去AA制的“人头马”,他们还为国家“节约”了钱呢。在已经形成的“吃文化”和官场的潜规则面前,道义的规劝和眼泪的打动都显得有些软弱无力。 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寻访”贫困生,但对当地的官员来说,却是无需这么麻烦的,他们就生活在那些贫困生的周围,少不了耳闻目睹那些贫困生的生活困境,但是,一边是“穷得让人心酸”,一边却是“人头马”的“富裕”;一边是潸然泪下的不忍,一边却是杯盏交错的心安理得。 有报道说,每年全国公款吃喝费用是2000亿元人民币。而同时,各地也都有“教育经费紧缺”的“苦衷”。 “人头马事件”让我们从“一斑”窥见了“全豹”:在一些即便是贫困的地方,教育落后并不一定全是因为缺钱,在花钱的次序安排上,其他开支排在了教育和扶贫帮困的前面。这种现象值得深刻反剩 因为“百年”才能“树人”,所以追求短期政绩的官员很容易放松对教育的投入,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教育投入在整个政府支出中的比例。 按照《教育法》规定,各级政府都要切实保证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其中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性收入的增长。也就是说,花在教育上的钱的比例,要高于总收入的增长比例,但此前新华社报道说,“全国有17个盛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些教育经费下降的地方,当然不是都花在了招待上,但显然,教育并没有被置于“优先”的位置。 孔宪铎先生———原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10多所高等院校的名誉或客座教授———曾提出过“要以父母之心办教育”的观点。他认为,办教育不是钱的问题,是重视程度问题,是人心问题。为人父母,总是将家里的钱精打细算,先留下孩子上学的钱,然后才是吃穿住用。即便家境贫寒,哪怕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读书:“要是我们的父母官以父母之心办教育,教育焉有不兴之理,国家焉有不兴之理?”办教育需要“父母之心”,可是,要让那些“教育不顾、吃喝不误”的官员具有这样的“父母之心”,除了眼泪,还需要什么?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我们来认真省思。 相关专题:贫困县人头马喝哭志愿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