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少女被精神病母亲控制 近4年未离开自家半步(4)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01:05 生活报

  2004年12月16日

  现在该是春节了吧

  亲爱的璐璐姐姐:

  你好!我一个多月没给你写信了。因为这些日子心绪烦乱,怕这种时候写不好信,所以没写。再者,有时贪于看书,就懒得写信了,实在很抱歉,望姐姐容谅。

  还有,请姐姐给我一张(或一本)明年的日历。此外,给我弄些作文本,以备我写作文之用。谢谢姐姐了。

  算算日子,现在该是春节了吧,不过我不知道它究竟在哪一天,可能就在7、8、9这几天之内。值此新春佳节之时,远方的姐姐,你还好吗?在这里,我给你送去真诚的祝福,祝你健康愉快,学习进步!同时,我也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希望我们的鸿雁能依然来往,不要再次断绝吧……

  去年的中秋节前,我接到了你给我的第一封信,那也是我接到的第一封信。当时,我心中是多么快乐呀!是的,我终于又找到了一位朋友,我怎能不高兴呢?

  姐姐,我多么希望你仍然能给我来信,我需要知心的朋友,我不希望这友谊的鸿雁奉命再次断绝啊!姐姐,只要有可能的话,就请给我来信,好吗?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姐姐,这些日子,我时常很郁闷。光阴如水,我已步入十六岁的年龄,青春年少,这豆蔻年华啊!可命运却至今仍束缚着我,束缚在这压抑人的屋子里。我不甘心让我的青春年华在这小屋里付诸东流啊!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我想起了闻一多《静夜》中的这句诗。是的,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难道我生来只属于妈妈,只属于这块狭小的天地吗?

  这四墙虽然围住了我的身,但却围不住我的心。假如人真的有魂魄的话,我愿魂化小鸟,飞出这禁锢着我的屋子,飞向那广阔的天地,在那天地之间,自由地翱翔。我要飞向绥化,飞到你的窗前,用清亮圆润的歌声,将你从晨梦中唤醒,给你送去我真诚的祝福和友情。我还要继续飞翔,看看祖国美好的山河,那是我心中的向往。我要看看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我要衔一枝碧绿的橄榄叶,飞遍五洲,给全世界的小朋友们,带去纯真的友谊,让这枝象征着和平的绿橄榄,在他们心中生根、长大……

  可是,梦想终归还是梦想,现实终归还是现实。

  少年尝尽愁滋味

  梦难圆,梦难圆,梦圆圆时待何年?想到韶华似水,青春易逝,而摆脱命运束缚的希望却渺渺茫茫,梦圆圆时更是遥遥无期,姐姐啊,这如何不令我忧伤?

  此刻,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唯有“嘀嘀嗒嗒”的钟声响彻耳畔。橙黄色的路灯光,从窗口照进来,照在床上。借着这路灯光,伏在被窝里,我悄悄地写下这行行文字。夜的宁静,使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我爱这路灯明亮的光,在黑夜里,它为我照明,和着这钟声伴我夜读;在寂静的夜里,它那橙色的颜色,能令我心头感到温暖,抚慰我孤寂的心灵。于此寂寞静夜中,唯有灯光慰我心。此情何计可消除,独隐心中有谁知?这忧思愁绪,时常缠绕在我的心头,令我抑郁忧伤。姐姐啊,我该怎么办呢?

  2005年2月9日

  姜璐曾在信中无数次地鼓励姜巍:有姐在,你不要怕,姐是你永远的精神支柱。

  可遗憾的是,姜璐写给姜巍的信件,除一封外,其余均丢失。

  专家的测试报告显示——

  妈妈的病态思维未影响姜巍

  听不到嘈杂的人声,只有参天的大树和啁啾的鸟鸣。走过一段林荫小路,就来到姜巍获救后的第一个落脚点——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的第八病房。这座极具特色的平房式的建筑始终保持一种安静。

  十五年中几乎形影不离的母女,现在接受着专家们的会诊。据了解,住在这里的患者一般患有躁郁症、酒瘾、心理障碍等。

  近来,姜巍的病房里经常传出欢笑声,姜巍的语速也在加快,这标志着姜巍正在恢复。

  心理测试:不幸生活存在着万幸

  22日,姜巍在家人的搀扶之下蹒跚地走出了房间,她对走廊里的“铁管子”产生了兴趣,医生告诉她这是暖气,是取暖用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姜巍在医院里熟悉了许多新鲜事物,她还学会了打手机。给姜巍的测试问题:你妈妈怀疑别人你怀疑吗;你妈妈听到了怪异的声音,你相信不相信……

  姜巍被送入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后,院方组织三名专家对其会诊后的结果是:姜巍没有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但身体虚弱、存在社会思维缺陷。

  参与会诊的精神病学教授张聪沛说,姜滨蓝患有偏执型的精神分裂,具有被害妄想,这种思维状态非常容易影响周围的人。姜巍的心理和智力发育获得的绝大部分知识来自于姜滨蓝。但是,姜巍在行为和心理上几乎未受到妈妈病态思维的影响。

  进行精神现状检查时,医生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你妈妈怀疑别人,你怀疑吗?你妈妈听到了怪异的声音,你相信不相信?不让你出去玩,你为什么不反抗?姜巍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因为她是我的妈妈”。

  张聪沛说,妄想精神病的症状是没有安全感。“我们提供的前两个问题,正是根据大多数病人的症状来测试小姜巍的反应,她的回答是令人满意的;而第三个问题,小姜巍回答得坦率又理性,说明前两道问题的回答确实出自她的真实想法。”

  智力测试:某些想法非常幼稚

  姜巍身高一米四左右,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身体发育迟缓,走出小屋就患上了呼吸道感染。心理年龄估计不到十岁。给姜巍的测试问题:怎么做饭。回答:在屋里用木头点就行。

  经过测试,姜巍具备基本的抽象认识能力、理解判断能力、计算能力、手工操作能力,掌握一些书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字能力,并且,姜巍还能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但对社会获得性知识却难以理解。

  医生随便拿出一份当天的报纸要求姜巍朗读,她读得非常流利,说明姜滨蓝在精神病还不很严重时,教过她识字。在测验完书本知识后,医生们给她提了一个最简单的常识问题:学校什么样。姜巍思索半天回答不上来。

  在测试姜巍的社会反应能力时,医生们选择两道题:一是,当一个五岁的小孩用一把笤帚打你,你怎么办?另一道题是,假如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用一把笤帚打你,你怎么办?这两道开放式的心理测试题,本来具有无数多的答案,可姜巍却束手无策,一个答案也没有。

  而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姜巍又表现得相当出色,让医生们都觉得惊奇。医生问“磨刀不误砍柴功”是什么意思?姜巍的回答是有备无患。医生又问,轮船和汽车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姜巍回答是,都属于交通工具,轮船在水里行驶,汽车在陆地上行驶。

  张聪沛说,姜巍对复杂问题对答如流,说明她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很好。医生们又给她出了一道知识性的问题:“你用什么方法做饭?姜巍的答案是:在屋里用木头点火就行。最后这一个问题又表现出姜巍在获得性的知识方面存在缺陷。张聪沛认为,在母女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姜滨蓝通过语言、书本、文字等方式传授给她一些知识,锻炼了她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而母女俩的交流毕竟是有限的和单调的,她所有学到的只是在母女生活的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曾经出现过的常识和社会经验。

  经过测试,姜巍的情感发展比较迟钝,她的情感反应滞留在十一二岁儿童的水平,显得幼稚和单纯。

  哈市曾出现过类似的病例

  有一个问题曾让所有的医生百思不得其解,像一张白纸一样的姜巍,与患精神疾病的母亲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她的思维方式为什么没有病态的痕迹?她用什么方法进行选择?

  张聪沛说,哈尔滨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病例。1998年,一个叫玲玲的十二岁女孩被送到了精神病专科医院。她5岁起被身患精神病的母亲与外界隔绝起来,在与母亲封闭生活了七年后,她学习了精神病的症状。被送到医院的时候,必须垫着纸,她才肯去握门把手。

  相对来说,姜巍与母亲生活的时间更长,被母亲封闭得更彻底,她的身上反而看不到病态症状。

  在调查了姜巍母女的生活环境后,专家们为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原来,在母女俩生活的没有电源的小屋里,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姜巍时刻离不开广播节目。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亲以外的社会的了解,保持了与外界联系的一个通道。

  姜巍母女的遭遇体现社会问题

  姜巍用一种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方式唱歌,躺在病床上很认真地给记者背诵李兆麟将军的《露营之歌》,对于人们的提问,她的回答一律是单纯而又坦率,而交谈当中从她嘴里不时冒出的一些幼稚问题,又提醒着人们,这个小女孩刚刚回到社会,她的人生从十六岁开始。

  “不管怎么说,姜巍的生活都是一场悲剧,而这个悲剧的形成,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张聪沛说。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好比是合金,先天一部分,社会化一部分,目前的学者普遍认为社会化更为重要。姜巍的社会化是通过母亲间接进行的,没有切身的体验,她的社会化是不完整的,在她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缺少了最为重要的环节。”张聪沛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姜巍是一个受害者。她是母亲病态行为的受害者,也是社会冷漠的受害者,而应当负责任的并不是她的母亲。”张聪沛说,“姜巍事件的出现的确是给全社会都提了个醒,在我们的都市化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社会救助体系有待完善,我们的社区卫生视检评估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步伐有待加快。”张聪沛说,相关法律不健全的影响,在这次救援行动中就能看出来。在发现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带着孩子自闭生活多年,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还在为能不能解救而争论,为怎样营救,谁承担责任而耽误时间。

  据了解,姜滨蓝的精神分裂症已经进入慢性期,通过治疗完全康复的机会很小。对于姜巍,医生们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恢复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她与母亲的这段封闭生活会在她的心理留下迹痕。张聪沛说,姜巍现在处于一种天真未凿的懵懂状态,与其说是她不感觉痛苦,还不如说她不懂得什么是痛苦,但是总有一天她会真正回归社会,在复杂的人际冲突中成熟起来,那时候她会重新评价这段历史。

[上一页] [1] [2] [3] [4]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