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医者大爱守护“心灵港湾”五十年:记优秀共产党员、精神卫生医学专家邵嘉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4日04:18 山西日报

  51年前,他风华正茂,辞别西子湖畔来到黄土高原,选择了做一名精神科医生;51年间,他恪守天职,使无数患者燃起了生活希望,培养的人才桃李芬芳;51年后,他年逾古稀,依然执著求索,为山西精神卫生事业殚尽竭虑,发挥余热。日前,记者走近他———邵嘉伟:一个始终与“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紧紧相连的共产党人,一名我省唯一享受国家津贴的精神病医学专家。

  “山西精神卫生事业留下了我50年的足迹”

  1954年,年方25岁的杭州青年邵嘉伟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服从分配来到山西。对精神病学就情有独钟的他,发现偌大的省份竟然没有精神病医院,也没有精神卫生专业,更没有精神科医生———精神卫生在山西是一项空白。于是他脑海里总盘旋着一个念头,就是尽快开办一所专门治疗精神病的医院,提高全省精神卫生治疗水平。他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并批示邵嘉伟作为成员之一开始筹备和创建省立第一所精神病医院。经过选址,未来的医院锁定在距离市中心20公里以外城乡交界的东山坡上。这里沟壑纵横、人烟稀少,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艰苦的条件,恶劣的环境,没能击退他坚定的信念,也没能阻止他前行的脚步。在工地现场,人们总能看到个头中等、脸庞清癯的邵嘉伟带头劳动,拉砖运瓦,平山铺路……看着医院大楼一天天“长大”,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1955年12月,一个拥有120张床位、25名医务人员的山西省精神病专科医院正式成立,并迎来首批患者。邵嘉伟的名字从此与山西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能亲手挽救一个生命,再痛苦、委屈、操劳也心甘情愿”

  邵嘉伟的脸上有一道疤痕,是他救治过的一个患者留下的。一个30来岁的男患者抑郁寡欢,凭着多年临床经验,他断定其有自杀的可能。为此,医院专门加强了安全防范和行为检测。果然,有一天,患者正拿着一支笔寻短见,他手疾眼快,夺了过去,但脸上却被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直流……精神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医生在为患者诊治过程中,会遭遇很多不测,饱尝很多委屈。那年,一位中年男子由家人送来住进了邵所在的病区,蓬头垢面,狂躁不安,情绪不稳。邵嘉伟为他检查时,患者出手就是一拳,重重将他打倒在地。身单力薄的他挣扎着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又走到患者的床前,耐心地问诊、体查、写病历……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后来,这个患者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邵嘉伟除了天天观察病情,科学药物治疗外,还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他改变紊乱的认知。给他刮胡子,叫理发员理发,敦促洗澡换衣服。在邵嘉伟的精心医治下,患者康复了。家属感激地说,没有邵医生,就没有我丈夫的今天;没有丈夫的康复,就没有我们家的幸福。邵嘉伟常常告诫学生与后辈,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精神科医生,除了诊病治病的本事外,还必须有与患者长期交朋友的能力,这有利于出院的康复期患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一位上高三的女患者,当邵嘉伟知道她有绘画的才能,就在心理治疗时,因势利导,频作鼓励。出院后,他们成了“忘年交”。后来,姑娘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术院校。回想起这些,邵嘉伟显得非常满足。他说,能亲手挽救一条生命,即使再痛苦再委屈再操劳,也心甘情愿,这是医生的天职。

  “为山西构建精神病防治网络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

  1984年,邵嘉伟担任了太原精神病医院的院长。面对全省精神卫生的技术和资源不平衡的状况,经过深思,他提出了构建以省城为中心,辐射全省的防治网络设想。多年来,经过努力,先后在阳泉、介休建立起6所精神病医院,同时,为各地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创办护理卫校,输送人才下乡技术指导,创建省精神卫生防治协作组,定期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精神卫生防治省、市、乡三级网络正在成为现实。医院也是全省唯一承担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卫生机构。他在担任司法鉴定技术领导组组长期间,要求司法鉴定科受理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的请求后,便立即组织技术鉴定,不给任何人留有可乘之机,把关系、人情统统挡于门外,保证了司法鉴定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维护了医务工作者神圣的职责。邵嘉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精神病人的“维权卫士”。

  “医生只有为患者无私奉献的条件,没有向患者索取的理由”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唐朝大医学家、中华医德倡导者孙思邈对医德的要求。邵嘉伟说,医务工作者只有为患者无私奉献的条件,没有任何向患者索取的理由。多年来,他始终恪守着这份诺言。在他眼里,看过的病人不止成千上万,但绝无贫富、贵贱之分。躁狂的、抑郁的、焦虑的患者慕名而来求诊,不能按时下班成为常事。他离休后一个出门诊的日子,忙碌了整整一上午的他,就在准备下班回家的时候,一位从吕梁山区赶来带着一个孩子的农民,风尘仆仆地闯了进来。邵嘉伟端水倒茶,耐心细致地为小患者进行了诊断……他动情地对记者说:“病人太苦了,当大夫的就要打心眼里心疼他们,爱护他们,为他们解除痛苦。”在很多人眼里,“邵嘉伟”三个字就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他离休不久,一个实力雄厚的个体老板要开办自己的精神病医院,托关系找到了他,条件是只用一下他的大名,就开出月薪5000元的酬劳。他淡淡一笑,坚决地摇了摇头。没有人会想到,他离休后的专家门诊津贴只有每月400元。多年在地处偏僻的医院工作,他只好将孩子们放在医院附近的农村读书,从小没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而妻子当年也是放弃了江南舒适的生活和工作,一直默默陪伴着他。说到这一切,他很动情。“我最对不起的是妻子和孩子,可是想到自己一生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真是心安了。”

  “不要问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要问自己为国家贡献了什么”

  去年11月,是邵嘉伟从医五十年及75岁的生日。全省精神卫生界特意为他举行了庆祝活动,他收获了“誉满杏林”的赞誉和人们对他的敬仰。长期的医疗实践,邵嘉伟认为患者康复要医院、家庭和社会联合互动,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在他的倡导下,精神疾病健康知识宣教、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也成了该院医务工作者的一项工作内容和特色。多年来,邵嘉伟的精神疾病的健康知识讲座从医院走向了社会。从1957年起,太原精神病医院承担起山西医科大学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学骨干,他在带教年轻医生的过程中,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经验,而且很注意医德的培养。他常告诫学子们,从事精神科医疗工作,要具备爱心、耐心、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思想品质。“不要问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而要问自己为国家贡献了什么。”这一切,吸引和感召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精神卫生事业领域求知求索。本报记者秦洋本报通讯员诸春秀(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张星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