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民工公寓:让人望梅止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1日10:1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作为当地政府部门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长沙兴建的“农民工公寓”(江南公寓)在竣工7个月后仍然空空荡荡,没有一名农民工前来入住。而在不远处的立交桥工地下,却依然住着数百名农民工。记者了解到,农民工没有入住公寓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农民工拿不出符合入住条件的劳动合同(2004年8月15日《新京报》报道)。

  一边是青草茵茵,绿树环抱,楼宇气派的民工公寓空荡荡的;一边是立交桥工地下,
数百名农民工挤住在一起。强烈的对比,刺激着公众的眼球,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民工公寓在现实中还不如一座立交桥管用,这说明了什么?

  可以说,民工公寓是一个民意缺失的范本,实际上折射的是一些基层政府对民工真实生存状态的不了解。

  民工公寓无人问津,首先是农民工的消费承受能力还达不到买公寓享受的水准。其二,不少农民工连个规范的劳动合同都没有,等于无法证实自己的身份。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工公寓就好比望梅止渴,只是好看,实际上无法解决农民工的燃眉之急。

  这些年来,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些关怀民工的人性化具体举措,这是对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一线民工的重视与尊重,我们理当称赞。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太理想,有的甚至很失败,一些对民工关怀的通知成了“通知秀”,如今“民工公寓”也成了花瓶。究其原因,就是在制定这些措施的时候,政府部门未曾认真听取农民工的意见。

  进一步说,政府部门对民工声音的漠视,是一些政府部门没有真正站在民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没有养成对民工声音的倾听的习惯。试想,如果政府官员多走走,多问问,多了解一下民工的居住问题,在决策中充分考虑民工的声音,那么今天的民工公寓就不会出现门前冷落的窘境。

  民工公寓遭遇冷遇,虽然是个失败的“关怀样本”,却具有现实的意义,希望民工公寓的冷遇能给我们的政府部门敲一个警钟,要那些基层政府部门记住,对民工的关怀,不应该是蜻蜓点水式的,只有建立在对民工切身利益维护上的举措才能赢得民工的欢迎。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