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杭州“寻宝”事件:媒体一味猎奇 大山遭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22:1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过去的几天对于西湖新十景“宝石流霞”所在的宝石山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从8月25日起,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和游客带着榔头、凿子、老虎钳等工具,上山凿石寻宝。

  短短一周时间,宝石山经历了一场让人心痛的“浩劫”,石阶两旁的岩石表面被榔头砸得千疮百孔,寿星石、馒头山、蛤蟆峰等景点被挖得伤痕累累,那些所谓的红色“宝石”裸露在空气中,或呈团块状,或呈条带状,星星点点,就像是宝石山渗出的滴滴鲜血,指控
着挖宝人的“暴行”。

  报道称地质学家说“山上有宝”

  这场轰轰烈烈的“寻宝热”缘起于一周前杭州媒体的一则报道。8月23日,杭州某报在社会新闻版面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宝石山上真有宝石》的报道。该报道称,省内一位地质学家方教授透露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称其在征集岩石样本时,发现了宝石山上存在着红色宝石,从地质学的角度称之为“碧玉”,是玉石的一种。由于该报道写得有板有眼──方教授兴奋地说:“嵌在岩壁上小到核桃,大到拳头的赭红色小石块,就是‘碧玉’了。”……在方教授的指点下,只见石阶上、岩壁上到处可见镶嵌在岩石中的碧玉,尤其是游步道石阶上的碧玉已经十分光滑……这满山遍野的碧玉形成于1.5亿年前的一场强烈的火山喷发……

  当天晚上,杭州本地的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纷纷介入了报道,“宝石山上有宝”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于是乎,一大批被着实振奋了“人心”的市民和游客,纷纷操起榔头等“寻宝家伙”,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寻宝之旅”。

  24小时值班巡逻阻拦劝导,仍难免有疏漏之处

  杭州市北山街改造指挥部办公室的胡小姐告诉记者,杭州媒体在发布消息前并没有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联系。报道发出后两天左右,他们发现了市民和游客的“寻宝”行为,立即加大了管理力度,抽调了30多名北山派出所协警、宝石山管理办工作人员上山阻拦、劝导,24小时值班巡逻,但30多个人管理2000多亩的山体,难免有疏漏之处。

  那家报纸发短评《弄错啦》,其他媒体也开始补救报道

  虽然那家首先披露“宝石山上真有宝石”的报纸在8月27日一版的显著位置再登了一篇《宝石山上的“宝石”不能随便挖》的消息,还是通过那位专家的口称“宝石山上的‘宝石’既无欣赏价值又无经济价值”,并配发了短评《弄错啦》,杭州的其他媒体也纷纷开始了补救报道,谴责那些上山挖宝的市民和游客。可是宝石山伤痕累累已是不争的事实。胡小姐也承认,虽然“挖宝”的现象已经基本被制止,但是宝石山上的一些景观还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网友学者都将矛头指向媒体

  不少网友在对“寻宝”事件做出评论时,将矛头指向了媒体,认为宝石山受此“创伤”,媒体应该负相当的责任。一位网友说:“如果不是媒体为了轰动效应而作片面报道,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会瞄上可怜的宝石山!”

  “在‘寻宝’这件事上,媒体确实是要负一定责任的。”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邵志择认为,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宝石山上存在碧玉是事实,但媒体在首次报道时并没有提及该碧玉“既无欣赏价值又无经济价值”,也没有预见到报道发出后可能引起的后果。“该报道在一开始并没有呼吁市民保护这种奇特的景观,市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做出‘寻宝’举动是完全可能的。”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兴的传播技术不断涌现,网络、手机短信等新的传播工具的出现,使得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更广,传播的效果也更明显。很多时候,我们的受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非常信任我们的媒体的,公众之所以相信媒体,是因为媒体总是在第一时间内给它的受众提供各方面的、真实可靠的信息。因为信任,所以更需要媒体的负责任的引导。如果我们的媒体,只是一味追求新奇、刺激的话题,追求轰动效应,对一些问题没有做全面深入的调查就妄下判断,妄作结论,对信息“不把关”或者“把错关”,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许群 华灵芾)

  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