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心理学专家直取家长“软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10:07 沈阳晚报

  9月12日、13日,本报相继刊登了《十七岁少女:我真的是同性恋吗?》及《心理亚健康也是一种病》之后,记者接到了众多学生家长的咨询电话。9月13日,记者采访了沈阳市妇联母亲学堂专家讲师团讲师、大学心理学教授王荔女士。她认为:家长应首先上一堂心理课!

  告诉孩子离婚原因

  王荔女士认为,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现在,不管是双亲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沟通非常重要。尤其是单亲家庭,有必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什么离婚,让孩子觉得自己也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心。

  家长要注意教育方法,把自己过去的经历解释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正确的评价,不能带上个人偏见,更不要把自己受到的欺骗,不安全思想灌输给孩子,让自己的经历决定孩子的做法,会使孩子对爱情、亲情产生错误认识。

  家长要敢于“揭短”

  家长要敢于给自己“揭短”,把自己青春期成长的经验教训讲述给孩子听,这是给孩子的最宝贵经验,使孩子少走弯路。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幻想阶段,从什么也不知道发展到朦胧迷惑时期,这是经过不断修正的结果。这个时期就需要家长的正确指导,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

  对于广大青少年心理而言,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多数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长”,因此,先解决家长心理问题至关重要。但眼下,很少有家长意识到自己心理有问题,更别提主动找心理医生咨询,他(她)们这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挑孩子的毛病,结果造成了孩子的叛逆。开设性教育课

  性教育是一个新课题。王荔女士指出,开放的生活无孔不入,想用堵的办法将孩子与现实隔离开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没有一个对性道德、早恋等青春期问题做出客观的、全面认识的系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近年来,上海、北京等许多大城市的心理专家呼吁:要在学校里开办关于性道德方面的课程,告诉孩子性是美好的,感情是美好的,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龌龊。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

  心理专家指出,早恋不是社会问题,而是一种本能。孩子多数会有一些不愿让别人知道的东西,家长也不例外。像日记之类的东西一般不碰为好,这是尊重孩子的起码要求。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告诉孩子爱情不是人生的惟一,只是一个必经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亲情、友情等丰富的情感。

  对已发生早恋的孩子,也要讲究教育方法。家长及教师要尽可能地解开孩子早恋的心结,找寻早恋的原因,多给孩子关爱,引导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尽量减少伤害。

  关于同性恋问题,王荔女士指出,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找到其根源,但同性恋都与孩子的早期生活及教养环境有关。本文中的17岁少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她是家庭教育过分抑制的表现。

  “为了孩子,请广大家长多读一些心理方面的书,帮孩子一起平稳度过青春期。”王女士建议说。本报记者唐葵阳实习生冯晓敏记者电话:8881135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