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两汕头女孩在网上发起资助贫困生行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11:04 大华网-汕头日报

  本报记者李凯

  因为特殊的“使命感”,两个20多岁的汕头女孩小玲和阿秋在网络上为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牵桥搭线,给贫困生“雪中送炭”。

  她们的信念是:“给这些孩子一个机会,他们能够自强不息。”从2004年的春天到今
天,网上爱心行动已成为她们一个发自内心、无法拒绝的坚持。

  网上促成结对助学25人

  日前一个星期六上午,天气炎热,记者随同小玲和其他三位志愿者来到市区光华北路一位贫困学生的家中。在这个只有20多平方米大的小屋子里,住着陈姨和她的3个孩子。家具破旧不堪,3个孩子挤在木板搭起的上下铺睡觉。小玲径直走进了屋里,亲热地叫孩子起床吃饭,活泼开朗的她,和陈姨说起话来仿佛就是一家人。

  陈姨说,他们一家是低保户,住的是廉租公房,一家人就靠她做钟点工挣钱开饭,每月不稳定的收入在四五百元左右,此外就是发放的低保金。陈姨为孩子的学费和生活问题忧心忡忡。

  在陈姨家中,小玲将20多岁的小张和还在上学的小杰介绍给他们一家。这两位志愿者,将在今后每周六的早上为3个孩子辅导功课。他们很快进入了“状态”,教起孩子读书写字,并和他们在门外狭小空地里踢起羽毛球,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样的周末探访,小玲和她的伙伴阿秋坚持了一年多时间。每周,她们一有空就把探访写成调查报告,发布在网上“韩水人家”论坛。这两个女孩的网上名字是“网络风铃”和“老猫”,作为论坛版主,至今她们已发表了数十篇社会调查纪实文章和助学感言。

  这些文章引起很大的反响,许多热心网友看到后跟她们联系。小玲、阿秋带着网友志愿者到贫困生家中亲身了解情况,促成结对助学。每次探访,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令许多志愿者为之动容,有的网友主动帮助支付孩子学费;有的定期到孩子家中帮助他们学习;有的为孩子的减免学费奔波,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各种生活难题。

  志愿者的助学热潮是小玲和阿秋始料不及的。她们告诉记者,目前手中有52名贫困生的资料。其中,中学生30人,占绝大多数。经过她们牵线搭桥促成的结对助学成功的有25名学生,志愿者为学生代缴的学费达4万多元。

  特殊平台汇聚八方爱心力量

  为什么有这样的助学热情?为什么选择网络这一个特殊的平台?两个女孩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她们都是只有20多岁的年轻人,一个在酒店负责管理工作,一个是网络公司的职员。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们看到一位网名为“暗香盈袖”的中学老师在网上发贴,诉说了所教几个学生由于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情况,她们被深深地触动了。迅速地联系这位老师后,她们来到学生的家中探访,并自己掏钱资助了3名贫困生上学。

  孩子生病没钱看医生,家里没有床板用泡沫制造的智力拼图代替,一双双渴望上学的眼睛……在贫困家庭的种种见闻,让两个女孩感到一种特殊的“使命感”。

  “一开始没有想到要做这么多事,只是一种很单纯的想法,就是要尽力帮助他们。”阿秋对记者说。而小玲的感受也许更深刻,从小就展现出歌舞天赋的她中学时曾有机会被广州一个艺术学校录取,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成行,她靠着自己打工挣钱读完了大学课程。体验过生活辛酸百味的小玲,对失学孩子的遭遇和命运有着深刻的共鸣。

  “要帮助更多的孩子!”她们打电话、寄电子邮件,在网络QQ上发信息呼吁,发动起了所能联系到亲戚朋友和同学们,为贫困生寻求帮助。这一举动所引起的强烈反馈是她们所意想不到的,许多人都表示愿意助学,一位企业家的同学更一次掏出了5万元,让她们代为帮助贫困学生。

  这些都深深鼓舞了小玲和阿秋。她们也萌生了新的想法:通过网络,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搭起桥梁。“网络是一个信息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媒体,上网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优势。”在网上,四川一个贫困县叙永县建设的名为“山那边”的网站也给小玲她们提供了借鉴。

  汕头“E京”网站的负责人给予了她们支持,尽管两人在网上所发文章数不够,不具备成为版主的资格,但网站“破例”给了她们一个论坛。今年1月21日,“韩水人家”论坛诞生了。截至8月11日,这个论坛发表的文章共1418篇。

  “半隐形”的助学者

  论坛从寂寂无名到广受关注,经历了一个过程。在网络这一个特殊的平台,助学活动更有特别之处。

  阿秋说,很多志愿者是通过网上认识的,彼此不相熟识,他们的交往建立在一种“信任”的基础上。小玲和阿秋每次联系志愿者助学,都会将他们带到学生家中,让他们自己亲身了解贫困生的情况,然后作出决定,“我们建议志愿者资助学生,要和受助者一起到学校交学费,这样可以让捐助的钱,真正用到帮助学生读书上来。”

  一些网友不愿说出自己的职业、身份、姓名。他们了解贫困生情况后,热心地帮助承担金额,但是“做好事却不留名”,“好像是一半的隐形人”。在助学活动中,最高的单笔资助金额达到8000多元,是一位企业家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上学的钱。他在小玲两人的陪同下,自己到这名学生家里探望,并代缴了学费,自始至终都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和名字。

  随着资助学生的增多,两个汕头女孩柔弱的肩膀,如何承担繁重的家庭探访和联络追踪工作?

  小玲说:“受助学生得到帮助后非常刻苦地学习,给予我们很大的鼓舞,许许多多的热心人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他们没有索求任何回报,每个人都伸出手来,尽一分力。现在,我们依然有信心坚持下去。”

  两个女孩在收集贫困生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民政部门和一些街道居委的帮助指引。而记者了解到,汕头一些网站上的网民乃至于一些同学朋友之间,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捐款助学活动,有关部门应更多地给予规范和引导,汇聚这些民间的慈善力量,使更多有需要的贫困学生得到帮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