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邻居节一天打上百个电话 史明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1:46 生活报

  6月30日,本报第一篇倡议邻居节的报道见报,读者的热烈反响出乎记者们的预料,《街企联手倡议举办邻居节》一文像星星之火一样,燎出了一个热热闹闹的邻居节。从老邻居们相聚,回味经典老电影,到敲门日邻居们开门迎客,再到形象大使的选拔,参与人数超过5000的活动就举办了20余次,参与中秋节邻里大联欢的群众逾万人。这些大大小小的活动在丰富社区生活、融洽邻里关系的同时,也考验着记者们的沟通、协调、组织等社会活动能力。

  随着15日晚邻居节晚会大幕拉下,由本报发起,哈市民政局以及各区政府等多家单位支持举办的哈尔滨首届邻居节落下了帷幕。本报记者张同、于海霞、李天宇结束了对此百余天的跟踪报道,挥别邻居节上那一幕幕温馨场景的时候,他们给这次采访总结了三个字“过瘾、累”,他们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沟通、协调”。

  没有沟通,素不相识的人们不会毫无芥蒂地相聚一堂,不会自发有条不紊地组织一台演出;没有协调,亲善的形象大使候选人不会以整齐划一的方式接受邻居们的品评。李天宇说,在形象大使的选报过程中,不算各区选送的,自发报名参加“海驯的就有70余人,跟每位选手都要讲一遍比赛时间、地点和章程,嗓子说到嘶哑,“同样的话一说就是一百多遍,那种滋味,你回家试验一下就知道了。”比赛现场,记者们又客串导演、剧务、催场员,他们觉得这个过程虽然累,但也很过瘾。如果说邻居节是一个舞台,台上演绎的是邻里间的和谐互助、情意绵长,台下是群众的欢声笑语和阵阵掌声,那么后台则是记者们的阵地,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解决。

  最实际的问题是:报社不是行政单位,即使创意再好,也不能以行政指令的形势颁布,更不能强加于其他单位。组织一次大型活动的花销经常要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哪些单位在这笔开支面前不需要经过一番斟酌?钱花了,活动是否会得到群众的认可,达到预期效果?虽然邻居节一经倡起便得到市民的支持,街道办的欢迎,但是落实起来记者不断地解释、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记者们有时六点就顶着雨出门了,去区委,找街道办,深入社区,有时候一天从早跑到晚,电话每天都要打上百个,他们更像是社会活动家,激发着这个城市的热情。

  庆幸的是,努力得到了认可,哈市邻居节在得到社会各界赞许的同时,广大市民建议将邻居届设为哈市的固定节日。9月大庆市也办起了邻居节。

  李天宇说他们当中最累的,付出最多的是老大哥张同。当问到张同时,回答却是:一个瘦弱女子在这次大型报道中独当一面,海霞也很不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应该是他们在这次采访活动中的又一项收获吧。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