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一周·声音』(2005年10月20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0:06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贫富差距的责任在于穷人吗?

  知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十一五”规划》的解读文章中说:“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穷人大多数在农村,于是城乡差距扩大;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10月14日《北京晨报》)

  本来学者说什么,这是他的学术权利,即使有时候说出一些“大不韪”的言论,日益成熟的公众也还是有足够的宽容心,一笑了之的。但“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的高论一出,却还是遭到了舆论的普遍质疑。这些倾向性如此明显的言论背后,藏着什么潜台词?

  稍有些逻辑推理能力的人,不难读出“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的话外音:穷人太穷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所以这责任应该由穷人承担,和富人们没什么关系。

  事实果真如此吗?前两天,2005胡润版大陆富豪榜出炉,百富榜中45位富豪以房地产为主业或涉及房地产,其中有个地产大王,去年的资产才15亿,短短一年时间暴涨为125亿;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日前由国家税务总局推出的2004年度中国纳税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前300名内没有一家房地产企业。

  一边是富人们的资产面粉发酵似的往上蹿,一边却在纳税义务的履行上严重缺席。这导致什么结果?20%的富人通过“神乎其神”的方式占有了80%的财富和大部分的致富资源,在层出不穷的富豪榜上风光无比;另一方面,广大困难群体生活困窘,连基本的受教育权与医疗福利都受到威胁———在有失公平公正的创富环境下,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在现实面前,有良知的人谁还会说目前引起上下关注的贫富差距与富人无关,要怪就怪穷人无能?

  在此背景下,穷人又怎能不质疑这些依靠潜规则暴富的富人?——在我看来,“仇富”心理即使存在的话,普通百姓“仇”的也不是财富本身,而是不正当的暴富途径与方式。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身家几百亿美元,可中国老百姓什么时候“仇”过?有的只是对他正当的巨大财富与聪明才智的羡慕与敬佩。

  □修仰峰 《现代快报》2005年10月17日

  报考公务员为何“热中有冷”?

  据《扬子晚报》10月16日报道,10月15日是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的第一天,对首日报名情况的统计显示,在“热门”职位中,考生报名又出现了严重的“撞车”现象。相对而言,矿业、测绘、水利等艰苦行业,统计、调查等“无权”单位,偏远地区的职位等,却很少有人问津。

  近年,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的公务员职位早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眩在公务员报考热中,“热门”职位的门庭若市,“冷门”职位的门可罗雀,也已是这几年年年反复上演的场景。

  报考公务员“热中有冷”,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报考者的真实意图。当然并不能因为“热中有冷”,就一概认定报考者都是另有所图。但是这个“冷”也确凿无疑地说明,相当一部分报考者看中的,乃是公务员岗位所谓的“含金量”。比如进官尝掌权力、工作轻松却薪酬高且旱涝保收、社会福利亦非常人可比……除了这些明摆着的好处,还有许多“潜利益”,比如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等。

  如果说“热中有冷”这面镜子照出了一些报考者的动机,那么,尤为发人深省的是,这些“热门岗位”的好处中有许多恰恰是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弊端。本是弊端,却成了诱人的“蛋糕”,这不能不让人去想这么一个问题———冲着弊端而来的报考者,进入公务员队伍之后能是合格的公务员吗?倘若随着改革深化,弊端不复存在了,这些公务员还愿意执行“公务”么,又会怎么执行“公务”呢?

  □奚旭初 《当代生活报》2005年10月18日

  长得瘦就被当成“吸毒嫌疑人”?

  10月16日《新京报》报道:深圳李先生只因长得瘦,被缉毒的便衣警察当吸毒者抓了起来,其哥哥向南方都市报投诉后,警方向李先生道歉。

  病急乱投医,“缉毒行动”如今大约也有点急病重病乱投医的样子。乱投医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零。此前就发生过类似事件:35岁的河南矿工李国轻走在大街上,突然被派出所抓走,称“有人举报他吸毒”,屈打成招后,李被送进强制戒毒所“完成”了3个月的“强制戒毒”(5月14日《中国青年报》)。另外还发生过某县长大人下令炸毁毒贩别墅的违法之举,一时舆论哗然。我国禁毒形势确实严峻,截至2004年底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114.04万人,而吸毒与艾滋病紧密相关。问题是,要遏止这样的“严峻形势”,你的“重拳出击”得看对看准目标。

  一个人长得瘦就被当成“吸毒嫌疑人”,这是对瘦子的一种无形羞辱,精瘦精瘦的表演艺术大师马三立如果还活着,恐怕要编个单口相声讲讲“自己被当成吸毒嫌疑人”的尴尬经历了。

  “吸毒者”与“制毒者”、“贩毒者”往往有很大的区别,众多的“吸毒者”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这与艾滋病患者的情况相类似,对他们不是用一个“严打”就能解决问题的。对待艾滋病患者,我们已经逐步从歧视的误区里走出来了,对待吸毒者,我们也该走出严打严惩的习惯思维。

  □徐迅雷《江南时报》2005年10月17日

『一周·声音』(2005年10月20日)

  

『一周·声音』(2005年10月20日)

  

『一周·声音』(2005年10月20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