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我与日报结缘]感谢你,我的良师益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10:04 大华网-汕头日报

  《汕头日报》,不仅是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更是指导、帮助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最好的老师。回想起26年来与《汕头日报》结缘相识的历程,真是感触良多。她让我这位湖南硬汉子深深爱上了汕头这片热土,在这里扎下了根,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她让我从一位普通的读者成长为一名“日报”作者,圆了多年的文学创作梦想。

  记得在1979年底,我入伍来到汕头,在驻汕海军部队里当一名汽车驾驶员。当时,
由于条件限制,整个连队只有一份《汕头日报》,10多名战友只能轮流阅读,有时每个人不一定都能阅读完整的报纸。“珍贵的‘精神食粮’,我几时才能真正拥有你啊!”这个想法不只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心中总盼望着自己能早日拥有一份《汕头日报》,好好阅读学习。一直到1988年我调到部队俱乐部当文化干事,自己手头上才真正有了一份《汕头日报》可以尽情阅读,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与《汕头日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作为一名军人,我觉得既然来到了汕头,就应该将驻地当故乡,将人民当父母,时刻关心汕头的一切事情。《汕头日报》是地方党报,是党政重要的宣传喉舌,是一份属于汕头人民的报纸。无论是国内外的时政要闻,还是地方的最新时事,《汕头日报》都为我提供一个“放眼看四方”的窗口。阅读《汕头日报》,我不仅可以知晓党的方针政策、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也可以了解汕头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汕头日报》正确的舆论导向,“三贴近”的办报原则,丰富的信息内容,都让我在生活中好好“品尝”到一份不可缺少的“精神大餐”。

  或许是自己喜爱文学的缘故,虽然当时在部队里不用负责通讯写稿,但是我心里总希望能尝试写作。在部队的日子里,我一边坚持每天认真读报,学习专家学者的写作方法,一边留心收集题材准备创作。回想起在1989年,我向《汕头日报》投出了第一篇“处女作”,一点一滴依旧历历在目。当时,正好是部队参加汕头市的迎春长跑比赛,我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于是,我将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的,所感受到的,都一一记录下来,酝酿出我的第一篇作品———《厉兵秣马》。经过部队领导审批后,我才鼓起勇气将文章寄到了《汕头日报》编辑部。当时,我的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由于是第一次写作投稿,既怕文章水平太差被退回,又希望自己的首次“敲门砖”能获得成功。这样,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终于在《汕头日报》上看到了《厉兵秣马》。惊喜、兴奋、激动,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当时喜悦的心情。

  自从第一次创作获得了在党报上发表,我信心大增,更加坚定文学创作的信念。20多年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写作,至今已在《汕头日报》上发表了20多篇作品,分别刊登在“韩江水”、“文化”、“理论”等多个版面。从反映军营火热生活的文学作品,到涉及司法行政的专业性理论文章,通过读报学习,我的视野更加开阔,文章的题材更加丰富,写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如今,每天阅读《汕头日报》,摘录优秀文章,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部队到机关单位,我每天都习惯到门房等待投递员送来新鲜出炉的《汕头日报》,即使是节假日休息,我也要亲自跑到单位看报纸。有时要是出差等缘故,我就拜托同事帮忙收集报纸,回来再“补课”,绝不落下。看到《汕头日报》上的精彩文章,如每期的言论、汕头精神大讨论、“侯祥麟”时评等,我都忍不住剪贴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制作成一本本小册子,成为我最珍贵的收藏品。

  如今,《汕头日报》的变化更大了,不但印刷质量提高了,内容也更加充实;不仅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而且涉及面越来越广泛,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可以说,看《汕头日报》,大事小事天下事,事事知晓;党风民风干群风,风风清爽。《汕头日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也在不断成长。我想衷心地说一声:感谢你,《汕头日报》!我的良师益友,祝愿你越办越好!

  讲述人:石利军职业:转业军人,汕头市法学会秘书长居住地:汕头市区整理撰写:本报记者李岱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