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非主流:黄埔涌上广州城里最后的水上人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15:34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 夏杨 实习生 张林

  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他们离这个城市很近也很远。将来,随着他们的老去,江心里的那些旧船,将在浅浅的河涌里化作尘泥……

  海珠区赤岗,珠江支流黄埔涌上的一个小渔村,三十多条旧船静静地泊着,河边水面
上散落着用木片和铁皮搭起的小房,几条歪歪斜斜的木板桥把十来户人家连在一起。这里异常宁静,村里难得见到几个人。住在这里的都是老人,年轻人偶尔来一下,小孩子更少见。“水上蚊子多,他们不喜欢来这里!”

  梁伯和他的黄狗

  木板桥的尽头,65岁的梁伯正在木房边编筐,用的是街头巷尾捡来的废铁条和包装带。旁边拴着一条黄狗,冲人“汪汪”乱叫。梁伯身后是自己搭建的木屋,用来堆放收回的废品;再过去是睡觉的地方,门口挂了一排洗晒的衣服;四处散落着一些旧轮胎、泡沫板。梁伯家原来住在珠江边上,1998年开发珠江新城他们响应号召搬迁,几十户渔民的船只就临时停泊到这里。为了看守渔船,他们在水上搭起了简易的屋子。梁伯说,他准备用这只新筐捡废品———那是自1999年以来他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梁伯在陆上有房子,但他白天基本上都在这边过。祖祖辈辈都是渔民,自己也打了几十年鱼,习惯了水上生活。况且,到陆上其他工作他也干不了。这里经常只有他一个人,陪伴他的是这条黄狗,还有几盆花草。

  渔家子孙的出路

  另外两位老人,听到我们的谈话声,慢慢地攀着木柱爬上木板桥。邓伯去年车祸伤了腿,直到现在都要拄着拐杖。四处拾废旧也不方便,就在船边捞点喂金鱼的红蚓拿去卖。陈伯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都在岸上打工,每月几百元钱,另一个儿子没有找到工作:“前些年随我一起打鱼,没念多少书,工作难找哇!”儿子的子女都在读书,家庭负担不轻。“无论多困难,书都是要读的。”陈伯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回去看到孙子的大红奖状,老人会乐得连胡子都翘起来。记者沿着木板桥漫步,走过一个攀满丝瓜秧的“大门”,迎面看到光着膀子的黄伯热情的笑容。老人的儿子正好来看父母,一家三口围坐在塑料布作顶的开放式“客厅”里。地上是一盆丝瓜汤,灶上煮着饭,屋边挂着渔网。两位老人都70多岁了,在这里住了六年。还准备在船上生活多久?老人没有答案,反正他们这辈子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好在子孙们早已离开了水和船。(观宇/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