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澄海“纱丁”日渐式微 热心人士:加以重视保护以免绝活失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11:01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纱丁是澄海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产品在国内和东南亚一带深受欢迎,一直供不应求。但迈入了“知天命”之年的纱丁如今也因受继承、研制新品等因素制约而日渐式微。如何抢救保护纱丁这一民间“绝艺”,引起了当地有关人士的关注。

  纱丁生产日渐式微

  纱丁是用泥制的头、纸扎的胚体粘接后,再穿上由绸缎或绢帛的袍服而成的一种人物造型手工艺术,属民间彩扎手工艺术中的一个品种,广泛用于民间习俗的厅堂摆放、拜祭焚化、祝愿贺喜。纱丁取材广泛,多表现潮汕戏曲故事,如《八仙过海》、《昭君出塞》、《辕门射击》等。解放初期,澄海纱丁生产多属家庭手工作坊形式的纱丁铺,零散分布,尚无形成规模,产品主要在当地销售。1956年,纱丁铺组合成了纱丁社,由家庭手工作坊变成集体化生产,规模初步形成,汇集了朱镇安、吴乌珂、吴焕明等一批能工巧匠,由他们精心创作出来的部分纱丁精品外销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

  1972年,澄海二轻局成立了在城工艺美术厂,专门生产纱丁。上世纪70年末期,随着对外经济往来的增加,纱丁生产渐有起色,但因受市场需求及传统制作方式的局限,还是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化。为求生存和发展,在城工艺美术厂后来调整了生产布局,开发其它工艺产品,但仍保留一个车间生产纱丁延续至今,车间里从业人员仅十多人。

  老艺匠基本淡出行业

  今年77岁的朱镇安是纱丁“老行尊”之一,虽然老人至今仍耳聪目明,但毕竟岁月不饶人,朱伯现在已难再亲自操刀创作纱丁了。朱伯自13岁起便跟随纱丁制作者的父亲学习这门手工绝艺,尽管朱伯没读几年书,但具有天赋灵性的他学起此门手艺得心应手、无师自通,他扎制的麒麟、天将、潮剧人物等造型都无需参照图纸,一边和人说话聊天,一边巧手剪贴制作,纱丁造型便脱手而出,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朱伯还能用剪刀在瞬间剪出龙、虎、马等图案,均形神俱备,令人啧啧赞叹。采访中,老人伸出他的双手,称现在手指关节都已非昔日灵活,已难以操剪剪图了,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

  据了解,朱镇安所创作的纱丁精品大多被人奉为至宝进行珍藏。1975年,由他担纲和其他艺人共同创作的《昭君出塞》(作品高17寸)赴北京参加全国工艺展览并获得一等奖。该作品参展后回汕即被人高价收购,据称现收藏在一身家过亿元的老板手中。见过那幅作品的澄海当地文化人士至今还记起“昭君”面部的神色表情,这个细节也足见朱伯捏制纱丁人物造型的精湛功底。

  据朱伯的弟子吴捷喜介绍,现在时常有一些老板慕名到朱伯家中重金求购他亲手制作的纱丁,把他留存家中的作品都抢购一空。前不久,老人创作了一只蟾蜍自娱,也被人缠磨“抢”走了。现存老人家中的,仅有十余只他以前创作的马胚(只是用纸糊贴出骨架,尚未深加工)。虽然老人说他这些马胚算不了上品,但记者拿出这些马胚欣赏时,却感受到这些形态各异的马胚的艺术生命力:或驻足静立,或俯首饮水,或扬蹄疾跑,无一不独具特色、神韵。

  采访中,朱伯谈到和他同时期的艺人们多已作古,仍健在者则因年事已高,基本都退出了该行业,他也流露出对纱丁这一民间绝艺日渐式微的隐忧。

  有市场前景但需保护

  纱丁究竟有没有市场呢?其现状又如何呢?朱镇安的高足,现为在城工艺美术厂纱丁车间的负责人吴捷喜告诉记者,纱丁的市场前景光明,但因受生产工艺及传人日渐稀少等因素制约,造成了目前产量偏少、且品种较为单调的局面。

  吴捷喜称,现在香港、新加坡不少客商都专门前来订购纱丁,像香港客商黄先生每年的订货量达三四十万元。前不久,一印尼潮籍客商也专程寻至,看到纱丁产品后赞不绝口,当即买了一大货车满载而归。那位印尼客商告诉吴捷喜,长三角一带现在也有人生产纱丁,但质量还是难与澄海的产品相比。

  对于产量难以提高及纱丁品种没有推陈出新的问题,吴捷喜认为有几大原因,首先是纱丁绝艺继承后继乏人,现在像朱镇安等老艺人所教授的弟子中,像他一样还在“鼓捣”纱丁的不多,不少人已改行从事其它生意,每天事务繁忙,创作纱丁就成了业余爱好而没精力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而年轻人也不像上一代人一样能吃苦耐劳,静下心来苦学制作技艺,大家都选择做生意赚轻松钱的活儿去了。没有形成一股较为浓烈的学习、生产纱丁的社会氛围。目前所存的纱丁生产业务骨干还是工艺厂纱丁车间那近20人,其中不少人已是四五十岁。其次纱丁生产属百分之百的手工制作,从原料的备制到粘贴、成型等等,一道道工序都离不开双手辛勤劳作,就算是熟练工,也仅是多生产几个纱丁而已,难以形成生产规模化。还有就是吴捷喜自已也没时间无精力搞纱丁创新,因为生产订单多,技术工人每年为完成客户的订购数量,大家都赶制得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功夫去琢磨改革纱丁。

  不过吴捷喜也谈到,近年来他也作了一些小尝试,如创新生产带有时代特色的人物纱丁等,推出后广受香港、新加坡客商欢迎。吴捷喜希望有关部门能关注纱丁这一独特民间绝艺,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保护,如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建档等,以免这一绝活失传。

  可喜的是,纱丁绝艺的受人“冷落”也引起了热心人士的关注,澄海区政协委员蔡炫辉就此形成了提案,呼吁有关部门抢救、保护纱丁这一民间传统艺术。一些热爱、关心纱丁艺术的老板在专程拜访探望老艺匠朱镇安的同时,也同老人交流如何妥善保护并发扬光大纱丁艺术。可以相信,在有关部门支持及各界社会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纱丁这一已有50多年历史的绝活一定能得以传承发展。本报记者林子海林鹏特约记者周英炜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