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今天 向北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6:06 华商网-华商报

  

今天 向北看(图)

  道北的矮房陋巷,将变成这些孩子的童年记忆本报记者申重重摄道北·心情

  道北要改造 老人很开心

  90岁高龄的张振英是第一批道北人,她希望道北早点变样

  本报讯(记者俞孟红)“听说道北要改造,两天不吃饭都很开心!”90岁的张振英老人声音响亮地说。当女儿将道北要改造的消息告诉老人后,张振英老人一直特别开心,因为在道北生活了60多年,老人已经把道北当成自己的家,希望那里早点变样。

  张振英老人这几年住在明德门小区的小女儿吴爱玲家,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她家时,老人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一本房产证,说她在道北的勇进村还有房子,是地地道道的道北人。张振英老人十分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情景,她说,她是在1940年前后来到道北的,当时她公公在铁路上干活。老人回忆,她是第一批来道北的人,当时她家房子的前后都是空旷的野地,后来房子才渐渐多起来。

  当时的生活如何呢。张振英的女儿吴爱玲说:“就是在自家院子里种菜、挖井、养猪,最可怜的是,由于没有吃的,猪、狗四处找东西吃经过铁路时经常被火车压死。为了活命,只好挖野菜、捡豆腐渣吃。”当时,张振英一家就挤在小土房里,“在屋里,土渣时不时会掉下来,而且房子很低,后来把屋内的土挖掉,屋内的空间才大了一点。后来,我们几个子女都成家了,生活也逐渐好起来,这几年老人不在道北住,但还是一直唠叨着要回道北去,现在要改造了,老人也挺开心的,让我看到报纸有关道北的消息,就给她说说。”吴爱玲说。

  道北·亲情

  “关注道北改造”连续报道圆了一份骨肉情

  两兄弟36年后重逢

  本报讯(记者俞孟红申重重)“这报纸上的崔志安不就是我失散多年的表弟嘛!”家住谢家村38号的市民孙海清,看到昨日本报《道北一段难言的痛》的报道后立即打来热线。在经过本报记者的牵线后,这对表兄弟终于重逢了。

  这几天,曾经在道北居住了十来年的孙海清一直在关注道北改造的报道,当他昨日看到《道北一段难言的痛》报道中被采访者崔志安时,急忙打电话与本报联系,因为这个崔志安是他失散36年的表弟。今年68岁的孙海清介绍,小时候他从河南逃荒到道北时,就是投靠在表弟家里。孙海清激动地说:“小的时候,我和表弟经常在一起玩,后来我考上大学、工作,就逐渐失去了联系。七八十年代,我去生产路找过好多次,邻居说表弟家已经搬家,所以一直联系不上,算起来已经有36年了。”而据表弟崔志安介绍,他前后有13年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生活的地方不是很固定。“当时也没电话什么的,亲人之间的联系确实比较困难。能通过这种方式重逢,说明亲情是割不断的。”

  道北·寄语

  四面八方寄语道北

  本报讯(实习记者田雨杰)本报近日有关道北改造的消息一经发出,立刻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除了生活在那里的道北人,来自四面八方的西安市民也纷纷打进热线电话,畅谈对道北改造的看法,寄语道北。

  城南人希望道北更好地与城市文化融合

  王女士(大学教师):西安是一座历史古城,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能够包容不同的外来文化。道北的改造将使这块曾经被人们遗忘的地区重新进入人们视野,更好地与整个城市文化融合,让道北真正成为西安的一部分,古城的未来也将更好。

  城西人希望看到整齐美丽的新道北

  刘先生(保洁员):七八年前我在道北的工厂干过,那时候治安不好,有很多抽大烟的(吸毒者)。这几年算是好多了,前两天还去了一趟,看到路也修了,秩序也好了,觉得很高兴。这次道北改造规划更让人眼前一亮。相信用不了几年,道北就变得和西安其他地方一样整齐美丽。

  城东人以后大家常去道北看看

  胡先生(工人):以前城北荒凉,平时很少去道北转,现在听说要改造了,觉得很高兴,早都该改造了,让道北和其他地方一样。本来嘛,大家都在一个城市,城北也罢,城南也罢,都一样生活,等道北改造好了,我第一个去参观,大家也多去道北看看啊!

  道北·生活

  道北地区市政设施少,居民收入低

  月挣1700元算是高收入

  本报讯(记者章学锋实习记者田雨杰薛永生)昨日,记者沿着自强路自东向西一路社区采访,沿街都是矮小的居民房、小店铺和闲散的行人,但一到北门迎宾大道上,一幢幢新建起的高楼更加映衬了道北居民区的落后。在道北人的心里,不光有着生活的差距,还有因此产生的心理落差。

  每月1700元是高收入人群

  现在道北人的生活状况如何呢?昨日记者采访调查了数十位道北居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坦言,自己没有固定职业,现在全家每月收入1000多块,有的家庭甚至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块,道北人的平均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家住自强东路的师大爷1943年来到道北,现在已79岁了。老人说,我们这儿的人认为,道北主要指陇海线以北的自强路、二马路、太华路等。老人离休前是西铁分局的股级干部,现在每月有1700元的离休金。师大爷满意地说,这个收入在这里已经算是高工资了。让他担忧的是,三个儿子都下岗了,三家加起来的月收入还没有他的离休金多。

  据向荣社区居委会主任薛选齐介绍,由于道北地区没有什么大产业,很多道北人是铁路工人,虽也有一些街办企业,但由于设备老化,70%的区属基地企业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很多人下岗后都没有固定收入,有些家庭完全依靠低保生活。

  不知道集中供暖是啥滋味

  低矮阴暗的平房,坑坑洼洼的土路,在自强东路西闸口附近的一个大杂院,记者采访了今年85岁的高秀英老人和她的邻居们。

  “我是15岁时从山东过来的,在这院子里居住了70年”,高秀英说,“十几年前我的房子翻修过一次,但现在也已经有些破了。我现在一个人住,孩子们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都搬出去住了。这里不通天然气,更别说集中供暖了,我们都是自己烧炉子,一到冬天院子里面的烟气很大,非常熏人。”

  杨青香今年67岁。她说:“我是1970年从河南过来的,在这院子里住了35年,而房子一直都是这样,没有翻修过。这里环境不太好,夏天下暴雨的时候,积水能有齐腰深,由于房子根基不牢,我老是担心房子会塌。上厕所也很麻烦,我们的房子里面都没有独立卫生间,我们这一带住有几百号人,但附近公厕只有一个,早上上厕所是要排队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道北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生活条件差,市政设施缺乏,居民们都在盼望新的规划改造能彻底使道北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