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回到内心的婚姻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17:22 中国新闻周刊

  回到内心的婚姻选择

  在对独立意识的追求上,Solo家庭正好处于AA家庭和单身族之间,是AA家庭的发展

  ★ 本刊记者/何晓鹏

  Solo家庭的出现与女性的独立以及地位提高有直接关系。但促使Solo家庭出现的却不只如此,如果把视角拉远,我们会发现它是社会方方面面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人个体意识在婚姻家庭中的反映。就此问题,我们采访了黑龙江省婚恋家庭研究所所长郭砾。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是什么吸引一些夫妻选择婚内的Solo生活?

  郭砾:对浪漫的追求和对自我个性的尊重。曾经有社会学家做过调查,发现生活环境越接近现代,人们越追求浪漫。在这一点上,现代人对婚姻家庭的理解跟老一辈人的观念明显不同,在传统观念中,婚姻就是搭伴过日子、生儿育女、养儿防老,而现在结婚的目的越来越多的是为了爱、为了感情。

  现代夫妻对独立空间也有很大期待,我们曾对黑龙江省的已婚女性做过调查,在调查对象中,我们发现有八成以上的女性认为,理想的婚姻是这样一种状态——双方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在事业上还能互相帮助。这里的独立空间包括心灵上的也包括时空上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看来Solo家庭是现代人的一种积极选择?

  郭砾:不完全是这样。从以往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精神和肉体的一种逃逸。无论初婚还是再婚,这些“周末夫妻”普遍对婚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他们不选择朝夕相处,是怕两个人不能长久地朝夕相处。在对婚姻的认识方面,他们受大众媒介的影响很深,而现在的媒体对婚姻有很多的负面宣传,比如反映

婚外恋的影视剧,关于外遇的报道,这样一种社会氛围让他们有一种无形压力。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这种“周末夫妻”是完全认同的?

  郭砾:我对这种现象惟一的担忧就是它容易引发婚姻的安全问题。现在的都市诱惑太多,如果夫妻两人没有十二分的信任,我觉得还是不要去尝试这种方式。现在婚姻家庭的解体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卫生和精神健康的问题,对人的承受能力提出了挑战。

  中国新闻周刊:Solo家庭的出现意味着传统家庭模式的危机吗?

  郭砾:远没有到达那样的程度。其实它和

同居、AA家庭、单身族、丁克一样,体现了现代婚姻家庭的多样性。而在对独立意识的追求上,Solo家庭正好处于AA家庭和单身族之间,是AA家庭的发展。

  婚姻的多样性也是人们对生活方式多样性的一种需求,我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谈到人们对未来的婚姻发展趋势时,一位教授预测在未来一个人一生最少要结两次婚,但他的一个学生在旁边说他们可能一次婚都不结。现代人面对的婚姻,有诸多因素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改变、健康状况、寿命延长、初婚年龄的推后、不生育的文化,这就使婚姻面临的风险变大。同时,婚姻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婚姻的流动性也加大了,因此人们婚姻重组的可能性就增多。社会学专家李银河在本世纪初曾预测过,在21世纪,包括同性恋家庭都会浮出水面。

  所以,婚姻的门已不仅仅是一道,即便是一道,你也可以多次地推开,多次的进入,也可以就在门外呆着不进去,这都是无伤大雅的。

  中国新闻周刊:这种家庭模式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郭砾:在上世纪90年代时,我们社会学里提出一个社会转型期的概念,指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很多价值观念,包括婚姻家庭,在这个转型期发生变化。比如说五六十年代,夫妻一旦结婚就有一个经济纽带在维系,那时两人收入都很低。我们说搭伴过日子,两人的钱放在一起花,才能够维持家庭的日常生活,如果要分开的话,就有很大的问题,这个经济纽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另外一个是血缘的纽带,在解放初期的时候,每一家都有四五个孩子,等到最小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做父母的也都六十多岁了,那怎么可能分居和

离婚啊。

  还有价值观念的纽带,直到80年代后才有些松动,在那之前,离婚是见不得人的事。夫妻到法院离婚,法院会给他们办学习班。所以在1949年到1970年中国离婚率非常低。

  今天,现代婚姻在这个转型中已经不是为了满足生育的愿望,满足经济的共同体,而是更多地满足情感的需求,家庭成为心理、文化、情感的一个共同生活单位,这种文化、心理、情感上的联系的都属于内在的纽带,外在的干预减少了。这是在整个社会转型期家庭的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