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闻连载①]17岁少年想轼父杀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1:01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高一学生竟称要“杀死父母”

  □一名17岁少年3天里两次致电本报声称要“杀死父母”

  □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度关注

  “报社叔叔、阿姨,我真的想马上杀死我的母亲、父亲!我要杀死他们,我受不了了!求求你们,帮我另找一对父母吧……”6日上午,本报又接到某中学高一年级的小朋(化名)的“恐怖电话”。在近3天时间里,小朋已经连续2次致电本报,其执意要“杀死父母”、另找“双亲”的“恐怖言语”,令闻者胆颤心惊。小朋究竟为什么会萌发“杀死父母”的恶念?又怎么想到要另找“父母”?本报记者耐心地跟他面对面促膝谈心几个小时,又和他父母进行当面交流,从中探测到“想杀父母”少年的一种复杂心理状况。

  傍晚,一个“恐怖电话”打进采访部

  4日下午5时40分,正是本报采访部最繁忙的时候,记者们正在争分夺秒地写稿、发稿。突然,“铃!铃铃……”一声刺耳的铃声划破了办公室的宁静,“报社的阿姨,我想现在就杀死我的母亲,然后杀死我的父亲!我要杀死他们,我受不了了!求求你们,帮我另找一对父母吧……”

  “请不要冲动!你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慢慢说!”乍听此言,记者感觉很突然,心头也一阵紧张,但还是很快镇定下来,慢慢化解来电者的烦躁情绪。

  “我叫小朋(化名),是某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我想杀死我的妈妈,她太讨厌了!求求你们,能不能帮我另找一对爸爸妈妈,普普通通的父母亲就好。”听电话里头的口气,比刚才缓和了一些,记者也稍稍透了一口气。开始在电话里跟他慢慢聊起来。

  杀意,萌发于日常琐碎事的“不满”

  据小朋称,自己从小就跟姥姥一起生活,姥姥很爱他疼他,他要吃什么,要干什么,姥姥从来不会不同意,他跟姥姥的感情非常好。不幸的是,几年前,他升读初二年级时,一直宠爱他的姥姥去世了,小朋随后也被亲生父母接回家。

  小朋不满地说,他的父母亲,根本就不像姥姥一样疼他。特别是妈妈,又“落伍”又“唠叨”,不论自己做什么,她都要“说”,都要“管”。他随便坐在茶桌上,妈妈就把他骂一顿;他玩一玩电脑游戏,妈妈也要骂老半天。妈妈还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不准他跟同学出去玩,让自己在其他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就像4日下午,他放学回家玩一下电脑,刚好妈妈回来,就把自己骂一通。他顶嘴“回敬”,妈妈就生气地打他。

  小朋激动地说:“我再也受不了了。我要爆发了!爆发了!”小朋还告诉记者,这个“轼父杀母”的念头,已经在他心里埋藏了很久。他说,自己还查阅过相关资料,按照他目前只有17岁的年龄,最高可能会“判处15年徒刑”。他不怕判刑!只希望能重新找一对父母,负责自己的“生活”。

  悲剧,源自家长教育方式的“粗暴”

  为尽快消除他激愤之下的杀人念头,记者竭尽全力,温和而婉转地对他进行思想疏导,经过近40分钟的说服工作,小朋终于同意,让记者跟他母亲通话。之后,记者马上邀请他父母亲前来报社。15分钟后,小朋和其父母一起来到了报社,并分别接受记者的采访。

  小朋的妈妈承认,小朋的确自小跟随姥姥生活,与他们夫妇俩感情较为淡薄。据小朋母亲介绍,他们将小朋接回家后,发现已经长大了的小朋,养成了很多不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如打开衣柜拿东西,拿完就走,从来不随手把衣柜门关上;电脑一玩就不知道天黑,耽误了学习时间……小朋妈妈痛心地说,作为一个母亲,自己当然迫切地希望能尽快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所以就对他管得严些。但是,小朋根本就没有体会到父母的苦心,甚至当面要求他们夫妇,替他“另找父母”。想一想,自己亲生的骨肉,居然要求自己代他另找父母,这对天下任何父母亲来说,都是无法容忍的“残酷”和“悲哀”。小朋的父母于是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病”,并先后带他到医院求诊。但医生检查后认为,小朋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疾病,可能是心理问题造成的。

  小朋告诉记者,他也问过心理医生,但不知道为什么,跟医生谈时很轻松,回家后碰到“事情”,一见到父母“那样子”,他就无法忍受,心里又仇恨起来。

  当天晚上8时许,经过本报记者一个多小时的多方面劝说,痛陈利弊,小朋终于答应随父母一起回家,并表示会尽量改正缺点,与父母融洽相处。

  然而,仅过了一天,6日上午,小朋又一次打来“恐怖电话”,再度萌生杀母念头。

  本报记者刘拥光肖彤兰

  编后:仅仅因为日常的琐碎小事积怨,17岁的小朋就一而再地想“轼父杀母”,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况?其“恐怖言语”,再次引起本报对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和关注,汕头近116万之多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如何?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怎样?如何从人文关怀和法律保障角度去关爱和保护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让他们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躁动,快乐且健康地成长?一系列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思考。请继续关注本报对此进行相关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