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饭前餐后监测血糖未必精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2:50 新闻晚报

  饭前或餐后监测血糖,未必精确,因此,临床上有70%的Ⅱ型糖尿病人血糖未达标,导致心脏病、失明、肾病、截肢等并发症上升。在糖尿病日到来前夕,内分泌专家提出,应使用国际“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来长期监测血糖,防止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产生。

  糖化血红蛋白是“金标准”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贾伟平告诉记者,很多患者认为监控了餐后或空腹血糖就足够了,但是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测定,只反映患者的某一具体时间血糖水平,并且容易受饮食、心情和糖代谢等各种因素影响,对血糖波动大的Ⅰ型糖尿病和注射胰岛素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仅根据用餐前后的血糖状况来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在今年世界糖尿病日来临前夕,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必须控制在6.5%以下,患者应该每3至6个月到医院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贾伟平表示,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指标越高说明糖尿病病情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能反应测定前1至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而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是了解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重要依据。

  仅30%患者长期监控

  在临床中,只有30%左右的患者能做到定期监控糖化血红蛋白。专家表示,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而血糖监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本人的认知和行动。

  由于大部分患者选择可靠性不高的日常监测手段,目前超过6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超过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如果眼睛内的晶体被糖化,则会引发白内障;此外,它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并引起血脂和血黏度增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率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

  双监测可减少并发症

  如果在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太高时,就及时治疗,可大大减少发生中风、心脏疾病、肾衰竭、失明以及截肢手术的风险。平均每下降1个百分点的糖化血红蛋白,就会使糖尿病的死亡率下降21%,心肌梗塞和心脏病的危险性下降14%,糖尿病微血管症的危险性下降37%。为此,专家提醒,糖化血红蛋白应每3至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病人最好控制在6.5%以下,一旦超过7%,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会增大。

  在临床治疗时,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对应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正常标准,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对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