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13条消防常识帮您自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14:16 今晚报

  一、发现火灾,及时报警,牢记火警电话“119”

  报火警时主要步骤:(1)报警时要讲清着火单位所在区县、街道、胡同、门牌号或乡村地址;(2)要说清是什么东西着火和火势大小,以便消防部门调出相应的消防车辆;(3)说清楚报警人的姓名和使用的电话号码;(4)要注意听清消防队询问,正确简洁地予以回答,待对方明确说明可以挂断电话时,方可挂断电话;(5)报警后要到路口等候消防车
,指示消防车去火场的道路。

  假报火警是属于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会受到警告、罚金、行政拘留等处罚。

  二、当周围发生火灾时,一定要保持镇定

  在慌乱中做出错误的判断或采取错误的行动,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三、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

  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不要往柜子里或床底下钻,也不要躲藏在角落里,更不要贪恋财物,盲目往火场里跑。

  四、发生火灾时,楼上居民要往楼下跑

  当发生火灾的楼层在自己所处的楼层之上时,就应迅速向楼下跑,因为火是向上蔓延的。

  五、千万不要盲目跳楼

  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落水管等逃生自救,也可用绳子或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紧栓在窗框、暖气管、铁栏杆等固定物上,用毛巾、布条等保护手心,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

  六、当烟雾呛人时,要用湿物捂住嘴

  燃烧时会散发出大量的烟雾和有毒气体,它们的蔓延速度是人奔跑速度的4至8倍。人们很容易被烟雾毒害而窒息死亡。所以当烟雾呛人时,要用湿毛巾、浸湿的衣服等捂住口、鼻并屏住呼吸,不要大声呼叫,以防止中毒。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靠墙边爬行逃离火场。因为贴近地面的空气一般少烟雾,而含氧量较多,可以避免被毒烟熏倒而窒息。

  七、未着火房间要随手关闭通道门窗

  不论是位于起火房间还是未着火房间,逃到室外后,要随手关闭通道上的门窗,以减缓烟雾沿人们逃离的通道上蔓延。

  八、烟气窒息时应滚到墙边

  在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到墙边,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营救,因为消防人员进入室内都是沿墙壁摸索行进。此外,滚到墙边也可以防止房屋塌落砸伤自己。

  九、被大火封闭,可暂退入居室

  当自己所在的地方被大火封闭时,可以暂时退入居室。要关闭所有通向火区的门窗,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缝,并泼水降温。同时,要积极向外寻找救援,用打手电筒、挥舞色彩明亮的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以引起救援者的注意,等待救援。

  十、一旦被火势困住,要积极采取紧急避难

  避难是指在受到火势威胁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我保护行为。一些大型综合性多功能建筑物,一般都在经常使用的电梯、楼梯、公共厕所附近,以及走廊末端设置避难间,火灾时可将短时间内无法疏散到地面的人员,以及在火灾期间不容中断工作的人员暂时疏散到避难间。但发生家庭火灾时,由于住宅一般都未设置专门的避难间,所以人们可根据实际情况,如利用阳台等可燃物少、方便同外界接触的空间,自创避难小空间避难。

  十一、紧急跳楼前应向地面抛柔软物品

  如果被困到二层以下楼层内,被烟火威胁,时间紧迫无条件采取任何自救办法时,也可以跳楼逃生。在跳楼前,应先向地面抛一些棉被、床垫等柔软物品,然后用手扒住窗台或阳台,身体下垂,自然下滑,使双脚着落在柔软物上。如果被困于三层以上的楼层内,千万不要往下跳,因距地面很高,容易造成重伤或死亡。

  十二、公众聚集场所注意防范

  人们在宾馆、饭店、歌厅等公众聚集场所消费娱乐也要时刻注意防范以确保自身安全,首先在进入这些场所时应注意观察并要尽量记住:进出口位置、太平门位置、楼道、楼梯、紧急疏散口的方位及走向。一旦在公共场所遇到火灾,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不要慌乱拥挤,选择逃生路线时,要按照事先观察好的出口、楼梯、疏散通道等位置,确定正确的逃生路线,同时在逃生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跌倒挤伤。裹挟在人流中逃生时,可以用一只手放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用另一只手拿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气体。如果身上衣服着火,应迅速将衣服脱下,就地滚动,将火扑灭。但应注意不要滚动过快,更不要身穿着火衣服跑动,如附近有水池、池塘等,可迅速跳入水中。

  十三、火场上不要乘坐普通电梯

  这个道理很简单:其一、发生火灾后,往往容易断电而造成电梯故障,给救援工作增加难度;其二、电梯口通向大楼各层,火场上烟气涌入电梯通道极易形成烟囱效应,人在电梯里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王鹏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