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丝绸之路 交流文明的通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01:47 三秦都市报

  渊源 “丝路”前生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穴Richthofen?雪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穴德文作Seidenstrassen,英文作theSilkRoad?雪。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穴A.Herrmann?雪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
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穴今西安?雪,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穴今兰州?雪,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穴今库尔勒?雪、龟兹?穴今库车?雪、姑墨?穴今阿克苏?雪至疏勒?穴今喀什?雪。南道自鄯善?穴今若羌?雪,经且末、精绝?穴今民丰尼雅遗址?雪、于阗?穴今和田?雪、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穴今帕米尔?雪至大宛?穴今费尔干纳?雪。由此西行可至大夏?穴在今阿富汗?雪、粟特?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雪、安息?穴今伊朗?雪,最远到达大秦?穴罗马帝国东部?雪的犁靬?穴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雪。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穴今巴基斯坦达丽尔?雪,经罽宾?穴今阿富汗喀布尔?雪、乌弋山离?穴今锡斯坦?雪,西南行至条支?穴今波斯湾头?雪。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穴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雪,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演变 “丝路”拓展

  东西方出土的考古资料,揭示了先秦时期东西方交往的存在。

  秦、汉王朝统一中国,积聚了中原王朝的实力。到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武帝时,为了打败称雄漠北、骚扰中原农耕居民的游牧王国匈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被匈奴人从河西赶走而定居在阿姆河一带的大月氏人。张骞经过千难万险,虽然没有搬来大月氏的兵,却全面了解了西域的政治和地理情况。随后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使团的人数总共有三百人之多,张骞及其随行者的足迹也更为广远,到了大宛?穴费尔干那?雪、康居?穴以今塔什干为中心的游牧王国?雪、大月氏、安息?穴古代波斯帕提亚王国?雪、身毒?穴印度?雪等国。张骞的两次西行,打破了游牧民族对丝路贸易的垄断,使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诸王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关系,张骞等人带回的报告,也是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首次真知灼见,而且由司马迁和班固分别写入《史记·大宛传》和《汉书·西域传》,从此结束了我国古代对西方神话般的传闻认识。正因为张骞的这一创举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所以人们把张骞通西域一事形象地称之为“凿空”。

  东汉初,汉明帝派班超经营西域,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对塔里木盆地的统治。与此同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在南匈奴和汉朝的联合打击下,西迁到黑海北岸,引起了西亚和欧洲许多民族的迁徙。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甘英的西行是中国人的又一壮举。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穴罗马帝国?雪。甘英一直来到波斯湾头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入海处的条支,准备渡海西行,但安息人为了垄断东方与罗马的贸易,向甘英夸大了阿拉伯海航行的艰险,阻止了甘英进一步西行,自条支而还。甘英虽然没有达到原定的目的地,但他仍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位走得最远的使臣,是一位让人崇敬的时代英雄。他亲自走过了丝绸之路的大半段路程,还了解到从条支南出波斯湾,绕阿拉伯半岛到罗马帝国的路线。

  张骞的“凿空”和甘英的远行,使东西方世界直接联系起来,这是时代英雄的创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结果是使得中国、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响,此后,任何文明的发展也不再是相对孤立地进行了。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汉代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时而因为政治对立、民族矛盾乃至战争而一度中断。但文明的发展、势力的扩张、商业民族的活跃和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民族的依存关系,使得东西方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交往两千多年来从未断绝。

  进入唐代,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广阔开拓,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极大的力量,生产发展,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并以博大的胸怀,大量接受外来文化,使之融汇到中国文化的整体当中。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唐朝的势力不仅直接牢固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诸王国,而且成为天山以北、葱岭以西广大区域内各个王国的宗主国,中西往来更加畅通无阻,当时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纷纷传来,中亚、西亚的穿着、饮食等生活方式,音乐、舞蹈等文化娱乐活动都源源进入中原,佛教进一步盛行的同时,祆教、摩尼教、景教以及新兴的伊斯兰教都在此时正式传入中国内地,唐朝的两京长安和洛阳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如凉州,都纷纷呈现出国际都市的风貌。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借助唐朝强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传入西方,深浅不等地影响了西方各国。

  交流 “丝路”辉煌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赛里斯”?穴Seres?雪。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穴GaisPlinytheElder,23—79?雪在《博物志》中说:“?穴赛里斯?雪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赛里斯就是中国,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萝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而且,古代文献中往往把这些植物的移植中国,归功于第一位中西交流的使者———张骞。

  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到了东汉末年,史书记载:“灵帝?穴167—189年在位?雪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穴《续汉书·五行志》?雪

  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等,大量传入中国。

  粟特人在文化上很早就接受波斯的伊朗文化影响,他们的到来,使唐朝的一些都市充满了一种开放的胡风。我们看看唐朝最盛的开元天宝年间的有关记载,就可以感受到这一时代风潮。李白《前有樽酒行》诗:“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穴《全唐诗》卷一六二?雪是说当年长安酒家有胡女在招徕宾客。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穴《岑参集校注》卷二?雪说的是酒泉地方官的宴席上胡人演唱的情形。白居易《胡旋女》诗:“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鸦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穴《全唐诗》卷四二六?雪太真就是杨贵妃,她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

  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而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今天,佛教已没有古代那么盛行,但人们头脑中的因果报应思想?鸦语言中常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如“刹那”、“影响”、“水乳交融”等等?鸦随处可见的佛寺山窟?鸦小说弹词等文学艺术形式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接受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基督教传教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思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进入中国的时代。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