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香港《明报》邮包炸弹案始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09:4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邮包爆炸雇员受伤

  11月7日下午2时刚过,位于香港柴湾嘉业街18号的《明报》接待处收到一名男子送来的一束玫瑰花和一件类似礼物的小包裹。由于包裹的收件人为“总编辑”,于是在16层工作的行政秘书兼总编辑私人秘书杨女士将“包裹”取回办公室。打开包裹后,发现内有一封恐吓信和一个暗红的小首饰盒,为求根源杨女士随手打开小盒,不料却发生爆炸,声音响亮
震耳,同时冒出硝烟。杨女士和同室工作的苏女士惊恐万分,相视之下发觉杨女士面孔熏黑,下巴留有伤痕;苏女士则吸入烟雾感到身体不适。

  爆炸声响惊动楼上楼下,有关人员马上报警处理。大批警员到场封锁大厦、护送杨苏二位到

医院就诊,同时禁止任何人出入,登记离去人员名单,检视现场物证……

  警方在现场收集的恐吓信内容是:“明报姓金,张氏夫妇。总编辑。社长。你们这一群人渣,在10月中做的好事,不用多讲你们也心知肚明,现送你们一份小礼物及给你们3天时间,用《明报》之身份捐3000万进公益金之户口及在报张(章)上刊登收据,你亦可当作一封开玩笑的信。但是你记得所有后果及员工之安全由你这人渣自负。3天!3000万,请以后你们也不要做这些事情,否则下次罚得更加利害!好自为之。”

  事件发生后,《明报》总编辑张建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简单介绍了事件过程,他还就报社被炸弹袭击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暴力讹诈手段,重申捍卫新闻自由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决不会向恐怖行为妥协退缩。

  ■警方介入锁定“疑犯”

  由于事件严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闻讯后马上指示:“(警方)一定会追查到底……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香港特区保安局长李少光表示:“绝不容忍任何不法事件影响新闻工作者”。

  对于警方来说,由于这宗暴力事件是香港开埠以来首次以真实炸弹恐吓及袭击报馆,考虑到世界各国的恐怖事件接二连三的大背景,故十分紧张。接到报警后,大批警员携带警犬在大厦搜查及取证,随后案件交由港岛总区重案组第一队接手。港岛总区刑事总部警司陈健雄说,现阶段调查包括个人恩怨、报社报道引起不满招报复等所有可能性。

  警方从现场发现,爆炸物制造粗糙,在珠宝小盒内安置一枚9伏电池,配有不足10克炸药。但是可以肯定,疑犯下足了功夫,做了精心准备。正因为炸药量小,现场拆开“礼品”的两位女职员没有受到致命伤害,入院检查无恙。另外,根据现场调查,警方宣布锁定一个嫌疑人,并按照线索正在追踪。

  就在电视频频滚动播放《明报》邮包炸弹的新闻时,位于油麻地庙街一家邝姓花店老板拨通了警方的电话,直接报出姓氏和花店的地址。警方将店主请到湾仔警察局总部协助调查。

  根据店主的回忆,当天下午一名头戴摩托车头盔的男子来到花店,快速选定了一束玫瑰花,然后要求花店将花束连同“礼盒”送往《明报》。女店主形容,疑犯非常爽快地付出500元钱,反复强调“尽快将花束及礼物送到!”前后不到3分钟便匆匆离去。

  警方根据店主夫妇回忆,已经开始通缉一名身高1.8米、身穿黑色上衣及牛仔裤的男子。可惜的是,该人有所防范,头盔一直没有摘下,加上店主没有刻意留心,疑犯面目不得而知。

  ■社会呼吁捍卫新闻自由

  恐吓包裹事件发生后,香港社会各界纷纷加以谴责。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主席陈淑薇代表协会慰问《明报》受伤同事,同时对爆炸案感到震惊和愤慨,对暴力事件予以最强烈谴责。协会指出,新闻自由是香港发展重要基石之一,不能容忍任何人以暴力手段去威胁新闻言论自由。新闻行政人员协会及香港报业公会都强调,捍卫新闻自由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相信业界不会因此而退缩,会一如既往坚守岗位。

  根据过去10年香港报馆遭恐吓事件的记录,以往常见手法仅限于袭击采访车和捣乱报馆门市部,以表达对编采方针和报道内容的不满。对此,香港记者协会副主席谭志强称,这是香港开埠以来首宗邮包炸弹事件。他严厉谴责暴力事件并促请警方尽早破案。

  香港立法会议员也强烈谴责此次邮包炸弹暴行,各位议员均支持《明报》捍卫新闻自由不向凶徒屈服的立场。保安事务委员会主席称,以炸弹威吓报馆的暴力行为,是对香港的法律、治安及新闻自由的严重挑战,必须严厉谴责。

  此外,各报读者、传媒同业纷纷以传真、电邮等不同形式慰问《明报》同仁,支持《明报》立场。公益金机构也强调,绝不接受在威迫情况下而作出的捐赠款项。

  由于案件的侦破还没有头绪,各界对案件缘由的猜测也是五花八门。最直接的分析是恐吓信中提到报道的“好事”,警方也提取以往报纸加以分析、翻阅。《明报》总编辑张健波事发当晚已与同事翻阅10月份的报纸,但没有发现当中有任何报道会惹来如此激烈的反应。他说,由于今次事件是针对《明报》,相信绝非针对个别员工。他估计,自9月起,《明报》刻意推出一系列“侦查报道”,有关报道可能“得罪人”,不过他研究过有关报道后,相信不会导致遭受炸弹恐吓的后果。

  张健波还说,他已经与行政部同事讨论,公司内部在过去一段时间都相当平静,业务、发行及广告部近期都没有发生纠纷,他相信事件可能与新闻报道有关。不过,目前并无具体线索,不会猜测是否与特定某宗报道有关。

  为了防患于未然,目前警方已经多次到《明报》勘查现场,指导加强安全措施,包括邮件检查,报社职员佩戴身份卡等等。据了解,警方还建议报社购买专用安全检查设备。

  香港是一个承受能力较大的社会,各方面在事件发生后依旧运作井然,平静如常。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10日第三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