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阳光童年·雪中送炭:懂事孩童抬着蜂窝煤去上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2:33 兰州晨报

  阳光童年·雪中送炭本报记者踏访榆中县连搭乡马连山教学点看到催人泪下一幕

  懂事孩童抬着蜂窝煤去上学★核心提示

  ★一块蜂窝煤大概是两毛钱左右,这些在很多人眼里并不值钱的低热能燃料却是贫困山区冬季取暖的“主力军”,但蜂窝煤也不充裕,一个班甚至一所小学整个冬天也就几百
块,严峻的取暖问题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从小便知道了生活的艰难,每天上学时,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手里提着各种各样的塑料袋,里面或多或少地装着一些煤块和柴火!

  孩子:上学带着煤块11月10日一大早,榆中县连搭乡石门沟村7岁的齐彩云、吕文博和吕铭义三名小朋友起得都比往常早,齐彩云找了一根铁丝将家里并不多的蜂窝煤穿了两个,她喊上吕文博一起抬着向学校走去,吕铭义则找了一个塑料袋,趁家人不注意快速装上一些炭块夺门而出向学校跑去。马连山教学点门口,金培祥老师看到三个孩子时眼睛立即湿润了,他急忙迎上前去用手使劲搓孩子们冻肿的小手。当日上午,记者来到只有16名学生、1名老师的马连山教学点,走进教室就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温暖。金培祥老师说,他用孩子们带来的煤块生了火。

  知道过冬艰难的金老师早早就开始为学校的取暖问题发愁了,半个月前,他把孩子们合并到一个教室,在教室里支起了炉子,用仅有的一点钱买了200块蜂窝煤和一点煤炭。

  记者和金老师交谈时,发现他感冒了,一位二年级的孩子偷偷告诉记者,住校的金老师为了多给学生省点燃料,每天只凑合着做两顿饭,然后便将火压灭,晚上宿舍里也不生火。

  懂事的孩子们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从前几天开始,金老师发现教室后面每天都会有一些煤炭,今天早晨他站在门口观察,发现孩子们偷偷从家里往学校带煤块。

  这让金老师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他不断地对记者说:“孩子们太懂事了!”当日下午2时,记者又驱车赶往南山地区———榆中县银山乡,采访车一进入兴隆山,气温马上降了下来,南山地区明显要比榆中县的其他地方阴冷潮湿许多。随行的银山学区的何校长告诉记者,南山地区取暖期特别长,几乎一年四季都要生炉子,这里学校的采暖问题更加严峻。

  我们来到银山乡中心小学时,学校的金校长正和其他老师装炉子,在校园里,我们看到了一小堆煤炭,原来学校为了解决11名住校老师的生活问题,刚买了1吨煤。

  金校长无奈地说,今年学校的经费只有4000多元钱,几乎全部用在了取暖和电费上,目前经费早已用完,今天的煤还是赊欠来的。

  记者了解到,每块蜂窝煤拉到这所学校需要两角二分钱,即使如此,学校里也不敢放开来烧,今年学校给每个班级只分了240块蜂窝煤,这里虽然天气已经很冷了,但高年级的教室至今仍未生火,只在学前班和低年级教室生了火。

  记者来到生火的班级看到,蜂窝煤的火焰很小,热量有限,教室里只有炉子周围不大的一块地方能感觉到一点热量。

  老师:煤炭是我们的宝贝距中心小学不远是银山乡高家湾小学,这里的师生同样在为取暖发愁。

  学校的刘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刚赊欠了一点煤炭,给住校的4个老师每人分了200公斤,剩下的煤被锁了起来,要等到天气非常冷的时候再分给各班级。

  记者在住校老师的宿舍里看到,在别人看来又黑又脏的煤炭,这里的老师们却把它们像宝贝一样放在了自己的床下。

  学区何校长告诉记者,他们学区的学校目前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位于深山里的大滩小学和茨坪教学点情况更严重,但当我们准备去这两处寻访时,发现山路有好几处被冲毁,只好退下山来,站在公路边,何校长望着巍巍高山眉头紧锁!

  本报记者冯保韩学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