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本报记者一直积极“备战”南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00:13 大连晚报

  本报记者一直积极“备战”南极

  ■本报记者李秀峰

  再过7天,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将从上海启程,这次考察有一项备受瞩目的任务——深入考察南极格罗夫山并寻找陨石,这是我国又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考察计划。

  能够亲眼看见神秘的南极,可谓所有人的梦想,是所有探险者的愿望。今年8月,当报社领导询问刘万恒是否愿意赴南极采访时,他毫不犹豫地点了头。从那天起,他就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身体锻炼、心理锻炼、补充知识等。虽然每日的采访任务依然很重,但刘万恒的准备工作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每天进行身体锻炼

  虽然是夏季科考,可是南极的气温仍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加上极昼与冰雪环境,对身体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南极考察队员在亚布力滑雪场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集中性适应训练,而记者却不可能进行这样的训练。虽然在南极的工作强度不是很大,但是低温的气候、刺骨的寒风将是极大的考验。

  对于自己的身体,本报记者刘万恒非常自信。目前,他每天都进行固定的锻炼,此外还特意买了一副哑铃,放在办公室里,有空就练上一阵。

  心理辅导必不可少

  去过南极的人都知道,在南极特殊的气候下,令人最难熬的其实并不是寒冷的气候,而是长时间的单一颜色及生活在空旷世界中的寂寞感。“一住就是几个月,长时间远离亲人,每天都面对单一的环境,这对人的心理是一个挑战。”一位去过南极的科考队员表示。

  刘万恒认为,即使是再大的困难,他也要去面对。除了身体上的准备,刘万恒还进行了心理素质的训练。“根据以往科考经验,在南极的4个多月里,必须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稳定的心情。”刘万恒特意买了很多书及碟片看。

  记者了解到,为了避免这批科考队员及随行记者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雪龙号”上专门配备了心理医生。

  掌握大量极地资料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天文、地理、人文方面的知识都是需要有所掌握的,这样才能让自己在采访时能够更好地主动出击,抓好采访重点。刘万恒为1982年生人,是本报的年轻记者,以前从未接触过南极考察工作,此次采访对于他来说,可谓知识上的一场挑战。

  近些日子,刘万恒一直在“恶补”南极知识,每天都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到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咨询有关专家。此外,他还特意拜访了国家海洋局极地办书记、本次南极科考队领队魏文良,向其了解了南极生活方面的相关知识。如今,刘万恒的笔记本电脑里已经存入100多万字的资料,说起南极来,已经可以侃侃而谈了。

  突击学习摄影知识

  毕业于兰州大学法学院的刘万恒,是于2004年7月来晚报工作的,一直担当文字记者。由于此次到南极为独自成行,他必须“文武双全”,既写文字,又拍照片。学习摄影,也是刘万恒最近“恶补”的技能之一。

  南极的采访工作大都在野外进行,本报特意为刘万恒配备了专业、耐寒的摄影器材,高科技的“玩意”,就连一些专业的摄影记者摆弄起来,也有些挠头。刘万恒特意拜本报一位资历摄影记者为师,天天跟着他学习摄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