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中国第一女工长”的京戏情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07:26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杨晓丽 通讯员 唐文静 陈七三

  不是知情人介绍,记者不敢相信眼前这两位老人已分别有77岁和75岁高龄。他们就是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女工长”的南华大学退休教授李延馨和老伴杜剑刚教授。77岁的李教授还把头发染成时尚的酒红色,那头发和她活泼开朗的性格相得益彰。

  女工长京戏结良缘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李延馨曾经是响当当的新闻人物。1952年,上海姑娘李延馨从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毕业,进入鞍山钢铁建筑工程公司工作。在炼钢厂土建工地,李延馨是惟一的女性,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她很快被委以重任,成为管理好几百号人的女工长。女性在建筑工地当工长,在新中国还是头一回。原《文汇报》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编辑、著名记者陆灏采访她,称她为“中国第一女工长”,《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她的事迹。著名作家舒群还以她的事迹为蓝本,写成了小说。

  这位知名人物是个戏迷。“我们的婚姻还是京剧牵的红线呢。”回忆往事,杜剑刚和李延馨不禁相视而笑。他俩都生长在酷爱京剧的家庭,受父母的影响,也都非常喜爱京剧。杜剑刚在上海大同大学(后并入上海交大)上学期间,就是一位吹拉弹唱样样能的超级戏迷,并与一帮喜爱京剧的同学组织了学校京剧社。在全国大学生支援鞍钢的火热年代,轰隆隆的列车便把他们的京剧社“连锅端”到了鞍钢。山东出生的杜剑刚也是1952年来到了当时刚在鞍钢成立的中国黑色研究设计总院。一天,杜剑刚与京剧迷们正在排练,一个漂亮的女孩跑来看热闹,还自告奋勇要唱上一段。她便是李延馨。在大家热烈的欢呼声中,女孩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段《凤还巢》,杜剑刚拉京胡伴奏,赢得大家一片称赞声。李延馨平时工作非常忙,只有到节假日才能挤出一点时间到京剧社过过瘾,杜剑刚便设计了一个“引凤”计划。一次,他带上两个师兄弟来到李延馨的宿舍,告诉她剧社要排一出戏,打算让她演女一号,为了让她演好戏,他们3人决定手把手教她。痴迷京戏的李延馨当然是求之不得,学得非常认真。在你教我学、相互配戏的过程中,杜剑刚和李延馨越来越默契,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成熟。1955年,杜剑刚向比自己大2岁的“戏伴”李延馨正式求婚。

  退休教授梨园育新苗

  辗转南北,1989年,李延馨从原中南工学院(后与其他大学合并组建成南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了。退休后空闲时间多了,夫妻俩经常你拉我唱。1995年,在湖南省第一届京剧艺术节上,两人同台献艺,双双获奖,一时间传为湖南戏剧界的佳话。获奖回来的李延馨夫妇,为了弘扬京剧文化,给衡阳的京剧票友们创造一个交流平台,夫妇俩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终于在1995年7月组建了“雁梅”京剧票社,由杜剑刚任社长,李延馨任副社长。票社成立后,一些京戏爱好者闻讯而来,李延馨夫妇的家就成了戏迷们的聚会场所。说到这里,杜剑刚拿来了一叠照片,骄傲地说:“看看,这些都是我们票社在演出时拍下来的照片。”记者接过照片,只见照片上李延馨扮演的虞姬挥舞着双剑,娇媚中带着刚强,将虞姬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雁梅”票社每年组织人员到衡阳市福利院等单位演出,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还到老年大学专门向老年朋友传播京剧艺术。

  在为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细心的李延馨发现,不管是演出还是授课,观众群里都不时地有一些年轻的影子。发现这一现象后,一个想法从她脑子里浮现出来,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京剧爱好,更有利于京剧艺术的发展。1998年,杜剑刚也退休了。于是两人便建议开设了《京剧艺术欣赏》课。学校党委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他们的这一行动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令他们惊喜的是,不少学生来听课。从业余爱好到登台上课,李延馨夫妇自掏腰包买了不少的教学道具,并绞尽脑汁编写出一套京剧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这对夫妇都是联袂登台。有时夫说,妻唱;有时夫拉,妻舞……2003年,他们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南华大学成立了“大学生京剧社”,将选修《京剧艺术欣赏》课的尖子,引导进入“大学生京剧社”进行再学习。在杜剑刚和李延馨的苦心培养和精心安排下,这些学生能在各种文艺演出会上唱演京剧,已演出的剧目有《红灯记》的“痛说革命家史”、《沙家浜》的“智斗”和“军民雨水情”、《智取威虎山》的“发动群众”、《铡美案》中包公与陈世美的对唱以及《贵妃醉酒》等唱段和折子戏。去年5月下旬,他们带着大学生京剧社参加湖南省第四届“白沙杯”京剧票友艺术节暨海外·全国部分省市京剧票友联谊展演,他们的3位学生———连园园、代金钟和谭杨波,分别参演了《贵妃醉酒》清唱、《铡美案》包公和陈世美的化妆彩唱,得到了广大票友的好评和赞扬,成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聚焦对象。这3名大学生在此次全国性的大赛中全都获得了银奖。

  在采访结束时,李延馨望着客厅墙上的那两幅京剧脸谱,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京剧的太少了,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我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它衰落。我和老伴所做的这些,只是想让更多的人去欣赏京剧,让京剧事业后继有人。”工夫不负有心人。自从开设《京剧艺术欣赏》课以后,选修京剧的学生有2000余人,他们毕业离校后,壮大了京剧爱好者队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