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还我农民身份”值得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14:02 新华网

  何勇海

  有些地方为了完成城镇化人口指标,将大量农民的户口转为居民户口;但这些“新居民”既享受不了国家的惠农政策,又享受不了对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政策。他们强烈要求“非”转“农”。(新华社11月16日)

  我国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因其在城乡实行“二元结构”,已被普遍视作落实农民“国民待遇”的最大障碍,城镇居民户口因而被很多农民“心向往之”。后来我们迟迟才意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就是要减少农民,加大小城镇建设,城镇化人口成了城镇建设的一个主要标准。在这种现实下,“农业户口”可以花钱变为“居民户口”。

  然而,这种户口转变,在很多地方却是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而拔苗助长的,根本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城市的承载能力。其结果就是,由于对农民歧视性的制度未变,农民的户口虽然从村民变成了居民,但他们的农民身份实际上却没有变,不仅享受不了对城镇居民的低保政策,失地之后的农民经济地位反而更糟,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惠农政策他们也享受不了。正如一些人所说,“户口转了就没人管了”,难怪他们会发出“还我农民身份”的苦涩呐喊。

  其实,仅仅以城镇化人口指标来衡量城镇化水平,而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小城镇建设仅仅只是一句空话;在农民身份转变中,制度转变必须前行,必须构建每一社会成员享有基本权利的公民社会,使得“农民”的后代可以和“城里人”的后代平起平坐,而不再有身份上的高低贵贱之别。至于改变农村面貌,让农民富起来,也并不是“农转非”就能解决得了的。目前城市人口失业率增加,倘若农民“转非”后再失去土地,城市的就业压力会更大,新的贫困人口必将会由农村转向城市。

  日前有消息说,我国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有专家认为,中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要走先“立”后“破”的道路。所谓先“立”,即首先要推动多元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其次要对目前城市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彻底调整,建立高新与劳动密集型企业并存的产业布局,使之能够吸纳各类型人员就业;再次就是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就业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否则,我们的宏观政策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的贫困人口自然会由农村转向城市。(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