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汕头精神:吹响新时期奋进号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09:28 大华网-汕头日报

  核心提示: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作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正在融入汕头市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怀和行为规范,融入城市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成为汕头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如和煦春风吹拂鮀城,满城书香书声醉人怡人,源远流长的潮剧艺术重焕青春光彩。今年来,汕头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斐然,为构建和谐汕头、加快汕头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滨邹鲁”,在寻根和展望中探求“精神火种”。历经沧海桑田的“百载商埠”,在审视和沉思中重塑自身品格。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得改革开放之先的汕头,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吹响了催人奋进的号角,“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成为其新时期最雄浑的强音。

  今年来,汕头精神如鲜明旗帜,指引向前,鼓舞全市干群的干劲斗志,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如飘洒春雨,无声润物,渗透进每一个市民的工作生活;亦如纽带桥梁,凝聚人心,汇聚融合海内外潮人的智慧力量。

  向世界敞开怀抱,锐意改革创新,汕头精神正在当今无数汕头人的实践行动中生动表达出其丰富深厚的底蕴涵义,逐渐成为现代汕头的城市之魂。

  期盼:汕头需要共同精神家园

  作为全国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汕头国内生产总值逐年递增,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如今,这座载誉累累的城市却听到了周边城市飞速发展的脚步声。加快发展,时不我待!以非常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汕头从文化自新开始,提炼城市精神,激发改革发展新一轮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

  今年3月底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广泛开展汕头精神大讨论,一股思考、探讨、论证城市精神的热潮在城乡各个角落兴起。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从专家学者到教师学生,从民企老板到打工一族,无论是系统阐述抑或是一孔之见,无论是追溯历史抑或是结合现实,无论是严密推断抑或是片言只语,都表达了人们对构建精神家园的期盼和渴求。

  在机关单位的办公室,在企业工厂的车间,在书声朗朗的校园教室,在体育竞技界,人们在思考、探索、研讨、论证中,印证着自己生活的体验,萌发着强烈的共鸣,深化着家园意识和责任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昔年在荒山沙丘中创建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领军人物刘峰同志对此赞赏有加:“讨论提炼汕头精神正当其时,可以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帮助我们凝心聚力,战胜困难,迎头赶上,推动汕头发展跃上新的台阶,跟上先进城市、地区的步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汕头消防部队战士高北南19岁走出广西梧州山村,千里迢迢来到南海之滨的汕头,服役9年,出生入死救出74名群众。汕头消防军营的大熔炉,将高北南锻造成“钢铁战士”。已将生命和事业融入汕头这片热土的他,谈到对汕头精神的体会,对汕头的深情,用最朴素的话来表达:“汕头就是我的家!”———奥运冠军、汕头跳水运动员胡佳,人称“拼命三郎”,他不畏挫折,刻苦训练,打破“千年老二”的宿命,登上世界体育奖台的巅峰,“自强不息”四字对他来说感受异常深刻:“作为运动员,都有一个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不管成功失败,都永不言弃!”

  在汕头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汕头精神”的讨论热潮使全市人民视线投向同一个“焦点”,全市干部群众深切感到加快发展时不我待,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着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心聚力,攻坚克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共鸣:激发热情形成合力“海纳百川,自强不息”,这既是对汕头市民的共同家园意识的概括,也是海内外潮人共同的精神追求,更是汕头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大讨论的热潮,在引发人们思索共鸣的同时,也进一步凝聚了在外潮籍乡亲和外来人才的人心。

  近代以来,潮人先辈乘坐“红头船”飘洋过海,走向世界怀抱,以无畏的勇气、图强的精神、勤劳的品质创造奋斗传奇。出外创业的潮汕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出人头地。海外潮人重情讲义、爱国爱乡、关心故里,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是新时代汕头精神的重要组成元素。“汕头精神”讨论热潮,也正增强着海内外潮人对汕头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形成汕头发展的合力。

  汕头籍世界著名石油化工科学家,我国石化工业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两院院士侯祥麟对“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非常赞赏:“提炼得非常好。海纳百川,最重要的是广纳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要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自强不息,应该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靠自己的努力来取得进步,取得成功。”

  今年9月,前来汕头参加韩纵成立纪念大会的韩纵老战士、北京海外潮人联谊会副会长巫志远对汕头着力倡导和实践“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十分认同:“有了这样的一种精神,才能鼓励和团结广大的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要能坚持用汕头精神带领干部群众去努力工作,开创新局面,汕头一定能建设得更好。”

  汕头精神的倡导,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感受到汕头兼容并蓄的胸怀、奋发进取的氛围。汕头边防支队政治处干事刘茂华毕业分配到汕头边防支队已经一个年头了,他感慨地说:“汕头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作为一位边防警官,对部队的感情和对汕头的感情与日俱增。海纳百川,就是要以宽广的胸怀容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一起为汕头的经济建设挥汗水、洒热血。作为边防警官,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弘扬汕头精神奋发有为,为维护汕头和谐稳定尽职尽力。”

  汕头市十佳外来务工青年廖新华来到汕头工作五年多,他表示:“汕头很多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为引进的各方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外来员工的聪明才智,共同建设企业,这十分令人鼓舞。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我坚信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激励自己向前拼搏,求进步。”

  实践:精神力量处处闪光2005年6月1日,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确定“汕头精神”的文字概括为“海纳百川,自强不息”。这是一项重大的决策部署,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汕头精神”由此更加深入人心,逐渐渗透进入全市各地各部门的实践工作中,渗透进每一个市民的日常生活里,全市上下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在践行汕头精神的大潮中,我市广大机关干部不断增强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意识,把城市精神融入到提高效率、为民办事的具体工作之中,融入到机关作风建设之中。8月1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机关效能建设要与实践和弘扬汕头精神结合起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是新时期的汕头精神,是全市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念。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实践和弘扬汕头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汕头精神更是推动机关效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要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改进机关作风,改造社会风气,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

  将城市精神融入社会各界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形成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城市氛围,是培育、塑造和践行城市精神的关键所在。全市各地各部门以弘扬实践“汕头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由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汕头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主办,汕头市文明办具体操办的“汕头精神”系列宣传文化活动于近日启动:“汕头之歌”歌词征集活动、“汕头精神”公益广告设计大赛、“新汕头新魅力”DV大赛、“动感汕头”动漫设计大赛、“潮涌八方”主题征文活动、拟于2006年元旦前夕在汕头电视台演播中心剧场举行的“汕头之春”综艺晚会,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发动市民积极参与弘扬实践“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10月8日第十一届汕头市成人节,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等部门开展以“弘扬实践汕头精神,青春奉献和谐汕头”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汕头一中举行的宣誓仪式上,1000多名18岁青年代表我市5万多名同龄人面对高高飘扬的国旗,许下铮铮誓言。

  城市精神的提炼,也激发起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他们积极投身宣传城市精神的队伍中。9月27日晚,汕头电视台演播大厅荡漾着一阵又一阵潮水般的激情,一台由“海滨邹鲁”、“开埠岁月”、“春潮拍岸”、“自强雄风”四大篇章构成的《汕头精神之歌》大型文艺晚会在这里上演,以充满潮韵的文艺节目诠释、弘扬“汕头精神”。10月25日上午,汕头市“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美术作品展在市文联展厅开幕。我市美术工作者纷纷以满腔的热情,挥毫泼墨,用绚丽的时代色彩、以绘画形式激情讴歌汕头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艺术的手法、艺术的语言生动展现了潮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力诠释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

  从认知到认同,再到亲身实践,汕头精神在我市涌现出来的众多先进人物身上“闪光”。独立完成或主持完成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技术革新项目近30项、全国劳动模范、汕头华汕电子器件有限公司微电子厂设备主管吴大明表示,作为劳动模范,将从我做起,从行动上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上发挥“传”“帮”“带”作用,以实际行动实践汕头精神。汕头市韵星化纤制品厂厂长林梨莉是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曾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自强不息,成功创业的她对汕头的未来充满信心:“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一往无前,一定会迎来收获的一天。”“海纳百川,自强不息”,这是凝聚全市人民智慧的一个共同文化理念,是牵引全市人民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一种精神追求,必将为汕头注入强大的动力,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汕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懈努力!本报记者李凯陈静莹

  繁荣发展潮剧“艺苑奇葩”迎来春天

  近日,由广东潮剧院自编自创的精品力作《东吴郡主》再次在潮汕大地掀起一股“热浪”,在这个初冬为广大潮剧爱好者送上一份“精美”的礼物———强大的阵容、精美的设计、全新的演绎。这部冲刺中国戏剧梅花奖、参加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展演的崭新剧目已经充足了“动力”,准备迎接潮剧黄金时代的到来……

  今年,“潮剧的春天”降临潮汕大地,潮汕人“生命故园”的象征符号又奏响了美妙的乐章。围绕省委副书记蔡东士提出潮剧改革重点要“培育人才、培育剧本、培育市场、培育观众”的指示精神,领导干部,还是文艺工作者,我市从上至下,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将这振奋人心的“四个培育”付诸实践。

  市委书记林木声、市长黄志光先后到文化系统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进行研究。市宣传文化部门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省、市领导的指示和要求,专门成立“潮剧专题调研组”,深入调研,博采各家之长,修订完成《汕头市振兴潮剧工作意见》。与此同时,我市新闻媒体抓住契机,展开宣传攻势,推波助澜,激起了社会各界繁荣发展潮剧的热情和关注,掀起一个宣传小高潮。

  对于广东潮剧院来说,今年绝对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作为这次潮剧改革的“先锋部队”,潮剧院上下厉兵秣马,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改革,一派忙碌景象。老、中、青演员人人精神振奋,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改革大战”中,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依旧强烈。大伙齐心协力,一同走南闯北,进汕头城区大剧院公演,到居民住宅小区送戏,赴香港、深圳、新加坡等国内国外演出,都引起巨大的轰动。每到一处,剧票成为最抢手的“热馍馍”,剧场是场场爆满,掌声如潮,广大新老戏迷即使坐飞机、住旅馆,也想一睹“南国鲜花”风采。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一直笔耕不辍的潮剧编导创作者也达成共识,焕发出积极的创作热情,不图回报,不图名利,《东吴郡主》、《汉璧》、《天子奇缘》、《春雨》等一个个新编剧目频频“出炉”,令观众大饱眼福,耳目一新。日前,由郭楠、杜美云创作的小潮剧《春雨》还喜获“广东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戏剧曲艺作品金奖。《东吴郡主》也将于本月24日晚在省艺术节上展演。而在“2005年青年编导作、唱腔、演奏比赛”上,新一代的年轻艺员个个精神奕奕,对潮剧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大家你追我赶,勤学苦练,互相勉励、互相学习,老一辈著名艺人纷纷“出山”传经送宝,新老同台,齐齐在实践中锤炼技艺,提高艺术水平,展示艺术才华。本报记者李岱娜

  看点:

  现代公民教育

  城乡跳跃和谐音符

  今年以来,一场“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汕头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的每一个角落,城乡处处跳跃着和谐美妙的音符。

  纵观我市整个现代公民教育,主要突出四个特点:一是发挥传统优势,利用汕头独特而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涵;二是用好已有资源,通过把现代公民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贯穿于读书活动月、成人节、家庭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等活动载体中,强化教育主题;三是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汕头民资民力丰厚、志愿者队伍活跃等方面的优势,加大社会投入,拓宽活动途径;四是突出汕头特色,充分考虑并体现汕头经济、人文以及地域等方面的特点,打造汕头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的特色。围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分别设计了“热爱祖国,振兴汕头”、“学法守法,与法同行”、“诚信教育”、“和睦相助,友爱向善”四个系列主题活动,充分突出教育活动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汕头实际创设活动载体:结合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省举办“星海之声”万众歌会的契机,设计了“汕头市第四届金凤花开合唱节”活动;结合汕头市原来开展的全民读书活动,我们把今年第二届读书活动月的主题定为“倡导读书风尚,培育现代公民”;考虑到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对于提高人的现代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的积极作用,策划了“汕头精神”大讨论活动,以提炼和培育汕头的城市精神。除全市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外,各地各单位和各行各业纷纷围绕全市的系列主题活动设计载体,开展活动,广大基层的教育活动也遍地开花。“潮阳美、风尚新、乐而颂、三字经;讲和谐、思奋进、人为本、德是金……”这琅琅上口、易学易记的《“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三字经》是潮阳区委、区政府决定组织宣传工作者编写的,用通俗易懂的语句诠释了“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丰富内涵,帮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理解此中的重大意义,扩大教育覆盖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省委副书记蔡东士近日分别对该区的做法作出批示,张德江在批示中说:“潮阳区深入扎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很好。”蔡东士也在批示中说:“潮阳区从儿童抓起,用‘三字经’和图示等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生动有效,深入青少年之心。”

  与此同时,市文明委还积极整合市工商联(总商会)、“蓝天义工”、退休老专家老学者、市关工委、各级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等社会力量加强教育活动,扩大了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树立宣传“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礼向善”等不同领域的先进典型,有效推动并深化了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的开展。本报记者陈静莹

  全民读书活动

  书香书声满鮀城

  每一届读书月活动,都是一场文化盛事,给我们的城市和城市里的居民带来了赏心悦目的文化洗礼,满城飘溢的浓浓书香,浇灌出盛放的文明之花。

  就在今年4月份到5月份的读书活动月期间,我市各地各单位共开展读书活动150多项,送书下乡达20万册,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量比去年增长36%,各大书店、书城人流量和销售量明显上升。评选了10户“书香知礼之家”和4户“学习型家庭”。读书活动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尤其在广大基层得到扎实推进,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莅汕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肯定。

  在今年读书月启动仪式上率先启动的“书香飘万家”结对共建赠书活动中,“百千万”工程相关市直单位的100个党支部,向各自挂钩共建的基层党支部赠送图书,开展文化扶贫,创新了共建的形式,又促进共建单位读书风尚的形成。今年的全民读书活动,各区县、各单位都注意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活跃读书活动形式,吸引更多干部群众的参与。通过开展“书香知礼之家”评选活动,弘扬了知书达礼的美德,树立先进典型,推动追求知识、知礼向善的社会风尚的形成。通过开展经典文化颂读活动,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古典文化的背景下,把读书活动演绎得更加别开生面。通过开展“家园书香”摄影展,以摄影艺术的独特方式,集中展现汕头市民包括广大潮人的读书生活和时代精神风貌,弘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同时针对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开展网上读书活动,创新读书活动的行为和组织形式。

  潮南区提出“书中自有致富路”,把读书活动的启动仪式放在原来的造假村宁湖村,让读书致富的东华村和他们结对子,先进带动后进,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高度评价;在社区,建设“文化家园”成为共识,金平区将“流动书市”开进社区,同益街道还自筹资金建设了15个社区阅报栏,在居民家门口开起了“文化站”;在企业,提高素质技能成为普遍追求,广东电网公司汕头供电局、汕头港务集团等通过业务讲座、交流读书心得等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在学校,读精品书成为青少年们自觉的追求,市教育局举办“好书是我好朋友”征文,并推荐了120篇精选的优秀古典诗文,而“当代大学生与经典名著”的读书活动在汕头高校受到欢迎。

  在今年的读书活动中,许多单位纷纷增加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图书总量,丰富图书品种,通过加强阵地建设,为读书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创造环境和条件。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不少机关图书室进一步加强了图书室的配套完善。许多企业在加强图书室建设的同时,还建立起读书活动组织,以扩大读书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书香飘万家”结对共建赠书活动,捐赠书籍超过8万册,直接推动了各地农村的读书阵地建设尤其是村镇流动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为深入推动社区读书活动,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通过筹集省、市、区三级福利彩票资金,联合在全市开展援建社区读书室活动,全市有153个社区得到援建,全市共援建4万册,有效推动了社区读书活动的开展。本报记者陈静莹

  文化体制改革

  提高文化核心竞争力

  在经过拼经济、拼管理的阶段之后,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拼文化的时代。经济竞争群雄并起的背后,是文化竞争的百舸争流。今年4月份,汕头市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得到稳步推进。

  作为一个潮汕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城市,汕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文化产业优势。全市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引进的光盘生产线配额有338条,奠定了汕头“国字号”音像制品生产基地不可动摇的地位;印刷包装业一大批骨干企业增资扩产实现产业升级,使汕头继温州、珠三角之后成为全国第三个包装装潢印刷集散地;以潮阳和平、铜盂和潮南峡山为代表的文化用品、文具制造业已经崛起,并迅速占领国内文化用品市场。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改革,上半年完成了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局等部门的调整归并,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实现了广播电视单位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市委宣传部多次召开潮剧座谈会,广泛征求各界对振兴潮剧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汕头市振兴潮剧的工作意见》。市委宣传部、市文改办还牵头草拟了《汕头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并向各区县和有关单位征求意见,经多次研究修改后,该方案已获得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的审议通过。在我市出台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市的若干配套经济政策》中,规定2004年至2008年,市财政每年将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文化大市八项重点工程建设。拨出专款续建,唤醒“沉睡”8年的汕头博物馆就是这项规定落实的头一炮。

  今年9月底召开的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目标:至2006年,基本完成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初步建立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以及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实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有机统一。本报记者陈静莹

  对外文化交流

  海风潮韵吹遍世界各地

  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洋溢汕头文化海风潮韵的气息,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敲起欢快的潮州大锣鼓、汕头画家的佳作飘洋过海一展风采……近年来,正在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汕头不断挖掘和整合独特而丰厚的潮汕文化资源,把特色鲜明而又富有时代感染力的文化产品体系推向外界,从而也推动了汕头与外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毗邻汕头的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潮人众多,两地文化交流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意义深远。去年,在春暖花开、紫荆盛放的季节,由汕头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汕头市赴香港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在香港成功举行。整个交流活动包括了汇集汕头中国画院老中青三代国画家近年获奖作品和新作60多件的汕头中国画院作品展、汕头书法研究院作品展、潮乐名曲音乐会等系列活动,汕头与香港艺术界在此次活动中得以切磋和交流,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提升两地艺术水平,使两地文化在不同传统的互动与融合中发放夺目的光彩,促进了汕港两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对台的人缘、地缘优势,利用潮汕独特的文化,积极组织对台文化交流,呈现了良好的态势。去年涉台文化交流达400多人次,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学术论坛、展出、民间艺术、演出等、交流领域涉及传统文化、潮汕美食文化、宗教以及书法、美术等,呈现出种类多、特色强、影响大的特点。两岸经济问题专家郑竹园、台湾心理学专家吴静吉、台湾儿童教育专家王财贵、台湾企业管理学专家李南贤等知名学者也先后莅汕进行学术交流。去年7月台湾8大电视台莅汕拍摄潮汕美食文化专集,在台湾播出后唤起了广大台湾同胞的寻根意识。

  汕头戏曲学校艺术团连年来赴法国等国家演出,为异国的潮籍乡亲献演潮剧连获好评。今年11月,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汕头戏曲学校还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邀请,组成汕头艺校潮剧代表团代表剧种参加中国地方戏曲节,并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折子戏《柴房会》、《断桥会》及《告亲夫》片段作为参加戏曲节的剧目。去年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举行的中国春节大游行至今令众多旅居法国的侨胞津津乐道,而应华裔融入法国促进会邀请赴法表演的潮汕艺术节目潮州大锣鼓、汕头花车、潮汕标旗游行、潮汕醒狮表演等更是让海外潮人们过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潮俗文化年。曲曲乡音勾起了海外潮人思念家乡的无限情愫,也将优秀的潮汕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异域风情中,展示了汕头的新形象。本报记者陈静莹

  声音:

  亲身体会海纳百川的精神

  金园环卫处金华清扫队队长代玉柱:各级政府和单位对我们外来人员的关心与关怀也无微不至,包括对外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拖欠工资问题、员工待遇问题等等,给外来工有了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

  近几年来,汕头大力推广了普通话,使外来人员能够尽快融入社会,并且广大市民也能理解我们共同为汕头的建设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沟通交流中,体会到汕头人海纳百川的胸怀。

  如今在汕头务工,我们有了一种家的感觉。平时过年过节,单位、社区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我们这些离乡背井的务工人员,使我们有了温馨的感觉。我们将与汕头市民一道,为争创园林城市出一分力量。

  汕头人更有修养有学问

  汕头大学教授隗芾:汕头发起的读书月活动挺好,以前我们潮汕,无论在什么公共场所在什么情况下,读书的风气都很差,有空都是打麻将、唱歌,甚至闲聊天,如今大力倡导读书风气,现在各种各样的培训、进修班很多,参加的人也不少,大家都寻求一种文化上的修养,使汕头人在经济市场竞争当中底气更足,显得有修养、有学问,底气更足。

  汕头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在近几年来的汕头企业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企业家们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注重品牌,注重名牌,诚信经商,大家已经能懂得市场经济的规则了,一步一步地做实事,在市场规范化中不断拓展业务,使汕头的经济走出低谷,社会逐步和谐发展。

  看潮剧的

  市民多了

  广东潮剧院副院长郭楠:就潮剧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来说,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潮剧发展和改革的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对潮剧的繁荣和发展,争取进一步发展这一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剧种的发展,在这种氛围下,广大市民也认识到欣赏戏剧是一种文化修养,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不是雷同于如今的时尚文化、快餐文化,是一种文化底蕴较深厚的文化大餐。

  建设和谐社会,戏剧在这之中的作用也相当重要,戏剧向来是以娱乐方式出现,歌颂正义,在作品中体现出真善美,不断对真善美的倡导,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筑是一个好的推动。近几年来,爱潮剧、看潮剧的氛围越来越浓,市民对于这种具有潮汕特色的戏剧逐步认可,显示了越来越高的文化素养。本报记者林馥盛

  扬文明新风促和谐发展本报评论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犹如和煦春风吹拂汕头大地;灿烂的思想道德建设之花,结出累累硕果。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取得新的重要进展,为构建和谐汕头、加快汕头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我市大力倡导和弘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凝聚了人心,增强了信心,激励了斗志,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和深刻反响,产生了巨大的创造力,成为全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汕头发展的内在动力。汕头精神正成为高扬于市民心中的一面旗帜,成为引领市民前进的号角,成为这座海滨城市发展与提升的灵魂。

  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今年初,“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在我市全面启动以来,爱国爱乡、学法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蔚成风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4月至5月,全市迎来第二届全民读书活动月,在书籍这片充满阳光和希望的田野上,人们辛勤耕耘,以阅读为犁,开启智慧之窗,播洒醉人书香。一个个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在扑救珠池路化工门市火灾战斗中,汕头消防支队战士许晓宾用生命写就忠诚,谱写了一曲烈火中永生的时代壮歌;彩票网点经营者杨爱虹、陈毓山面对百万大奖不为所动,主动联系中彩者帮其领取奖金,展示了新时期市民诚实守信的风采。

  我们相信,乘“汕头精神”的东风,广大干部群众必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高的起点,锐意革新,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谋划和推动“十一五”时期汕头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汕头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