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咱家生死不分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10:23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咱家生死不分离(图)

  中国古人都有发髻,图中银簪就用来插发髻。图中所显示的银手镯显示东汉人已经戴银手镯了。

  

咱家生死不分离(图)

  出土的陶壶,其朴素的颜色和造型显示了东汉时期关中居民的审美理念和工艺水平。

  

咱家生死不分离(图)

  出土的两个陶勺子,似乎在默说着中国人早就用勺子喝汤吃饭了。

  

咱家生死不分离(图)

  这个陶井使人想像当时社会上的井的造型是什么样的。

  本报讯昨天,在一座曲江地区被发掘清理完毕的东汉墓葬的物品———三个瑞禽铜镜、数对银簪镯子、半袋五铢货泉、陶质鸡鸭猪、玉璧串饰等等如打开珍藏宝库般展现给了记者。让人感动的是,这座东汉墓是一家数代人合葬一起的,似乎无言地表达着生生世世愿为一家人的心中挚情。

  生前乐融融

  昨日,各路记者纷纷赶到省考古所设立在郭杜的考古基地,指挥着几大考古工地的著名考古学家刘呆运引着记者看文物。串饰、银手镯、铜环、玉器、银钗、玉璧、陶鼎、铁刀、陶缸……60多类各种质地出土文物,让记者犹如顺着时光隧道回到了东汉时代:那时的人使用着五铢钱购买陶器装水,对着铜镜梳妆打扮,发髻上插着银簪,手腕上带着手镯,喷香的肉味从陶鼎里随着蒸气飘进饥肠辘辘的劳动者鼻子中,端起耳杯对酒唱乐府,手持陶灯看看夜幕下家畜睡着了没有,公鸡引颈一鸣天下大白,主人洒扫庭除开门揖客。一位对生活永远有好奇心的小伙子问:“这些陪葬东西不是专门从丧葬店购买的吗?”刘呆运笑了,他说这些东西确实是从当时的专门制陶作坊或者丧葬集市购置的,但时人都是以现实生活情景来想像阴间生活的,所以陪葬的物品当然是现实生活的模仿;更何况许多出土物本来就是主人生前所用器物,这也就是墓葬文物的学术价值之所在。

  死后不分离

  刘呆运说,这种家族墓一般是早先就设计好的,也就是说第一代主人把这种生死不离的规矩给家族定了下来。墓室建成后,先把第一代主人埋进去。等到第二代主人去世后,再打开墓门下葬。如果夫妇中一人先死,一般会按照传统把遗体带棺材放于庙中,等另一半逝世后一块埋葬。在该墓葬中,发现有棺材痕迹和夫妇骨头。

  看完了,刘呆运才开始给记者讲解。墓中的器物有东汉中期的,也有东汉晚期的,延续时间长达百年。墓葬是“三室一厅”,其中“三室”为墓室,“一厅”为墓葬共同的前室;三个墓室是放棺材的。从墓葬出土器物组合和墓室分布来看,这是一个家族墓;家族中两三代人陆续逝世后最终合葬一墓。瞬间,记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尊祖孝老的浓厚文化气息;中国的血缘情愫和家族情怀源远流长。刘呆运同样有这方面的感觉,他说“数代人合葬一墓当然有这种亲情象征”。

  丧葬用品制造业方兴未艾

  为什么这么多的丧葬用品能埋藏在墓室中呢?刘呆运说,到了汉朝时,殉人制度消失了,开始完全出现仿制品陪葬。顺应着社会需求,当时的村落、城郊就有专门的烧陶窑,专门烧制这些丧葬用品。这些丧葬用品在城镇或者集市上划定的专门区域销售,类似后来唐朝的“鬼市”。从这个墓葬众多丧葬用品的种类和数量上可以印证出,规模化平民化社会化的丧葬用品生产行业和专门市场的形成是始自两汉时期。文/图记者原建军实习生孙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