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大连晚报记者特别报道传奇人物琚宜太讲述冒险三探南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3:22 大连晚报

  

大连晚报记者特别报道传奇人物琚宜太讲述冒险三探南极(图)
大连老虎滩极地馆全程特约

  大连晚报记者特别报道

  ●3次深入南极大陆内部,捡回1200多块珍贵的南极陨石

  ●34岁已是两任格罗夫山考察队队长,几经生死超常冷静

  ●只因他召唤,队友不惜放弃昂贵的工程项目,奔赴极地

  传奇人物琚宜太讲述冒险三探南极

  ■文/图本报特派记者刘万恒菲律宾海电

  对于不少人而言,这辈子能去一趟南极,简直是一件富有传奇色彩的事情,能够有机会深入地球上最寒冷,也是最壮美的南极内陆,更是不敢想象的事。但对于有些人来说,“不可接近之极”却是如同自家后花园一样熟悉。曾经3次深入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本次南极科考格罗夫计划的总负责人琚宜太就是这样一个人。近日,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3次传奇般的南极探险经历。

  三进不可接近之极

  初见琚宜太,只怕很多人会产生并不美妙的联想:短到几乎半秃的发型,塌陷的双腮,喜欢斜着脑袋讲话和看人的习惯,锐利到近乎咄咄逼人的词锋,很少有人相信这是一位只有34岁的年轻人。但就是这个年轻人,却从1998年开始连续3次深入南极大陆内部,并在本次南极考察队中第二次担任格罗夫山考察队队长。在前三次的“中国格罗夫计划”中,琚宜太搜集陨石,探索南极冰盖上的进退方法,绘制格罗夫山区地图,研究极寒冷地区荒漠土壤。任何一项艰苦的工作他都尝试过。

  从第三次格罗夫计划,也就是2002~2003年度南极科考开始,当时年仅31岁的琚宜太就以中国冶金地质勘察工程总局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身份成为格罗夫山考察分队的队长。从普通一兵,到分队队长,琚宜太带领着伙伴们共找回了4480块陨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陨石大国,他因此博士晚毕业两年,但他至今仍保持着中国南极工作者中的一个成就记录——个人收集到了1200多块南极陨石。

  曾探索过格罗夫山的考察队员都知道,第一任格罗夫山考察队队长刘小汉号称“刘文彩”,琚宜太号称“比刘文彩还狠”。他自己每天要作业16个小时,别人也只好跟随他16个小时——那是在格罗夫山,虽然那里号称南极大陆最壮美的地方,但随时可能让人送命。如今,说起格罗夫山,说起即将执行的第四次中国格罗夫计划,琚宜太冰冷的目光变得热切。琚宜太说起最吓人的冰缝,说起里面十米深处的最低气温会超过俄罗斯的东方站,那感觉,不像在说超过零下89摄氏度的低温,倒像他现在就泡在温泉里。

  几回生死边缘

  琚宜太的目光和行为都非常冷静,在众人都在欢笑、歌唱的时候,他能够在人群一角用镇静的目光扫视一切。“整个考察分队的十几条生命都维系在我一个人身上,担子这么重,不冷静行吗?”琚宜太为自己“辩解”说。的确,格罗夫山一直以来被各国南极科考队员称为南极最危险的地方。那里冰缝密布,常年风力达到8级以上。即使是琚宜太本人在格罗夫山地区也曾遭遇过几次生死历险。

  其中最令他难忘的事发生在2002~2003年间进行的第三次格罗夫山考察中,当时载有多名考察队员的雪地车正隆隆开过山脚下的一片蓝冰带。突然车身一震,整车向右歪去。“当时我心里一紧,大喊着要驾车的队员加速冲过去。”琚宜太说,当雪地车开出很远后停下来,他们才敢下车查看发生了什么事,在刚才他们行进的路线上,一个宽度达到2米多的巨大冰缝赫然出现。“走近往冰缝里看看,只能看见一片幽蓝,根本无法窥测冰缝到底有多深。”当时琚宜太和队员们都没有说话,但直到考察任务结束,他们心里还是冷飕飕的。“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掉进这样的冰缝,即使人没有摔死,在10分钟内也会被迅速冻死,而如果我们的雪地车没有加速前冲,或者使用的是短撬雪地车,那后果不堪设想。”琚宜太告诉记者,由于考察经费不足,目前在格罗夫山地区进行的科学考察还带有一定程度的探险性质,队员的安全很大程度上依靠领队者的经验和现场反应。“我不得不冷静,我必须冷静。”琚宜太总结说。

  一群真心兄弟

  这次去格罗夫山已经是琚宜太第四次深入南极大陆了,谈起几次生死历险的收获,琚宜太认为是结交了一群生死与共的真心兄弟。“在南极大陆深处过年是终身难忘的事,一群离人类社会最为遥远的科考队员挤在雪地车里,一起吃上一顿饺子,那种感觉比亲人更亲。”年轻的队长也因为敬业和老到赢得了队员们的尊重。

  来自北京的一位科考队员曾跟着琚队长去过格罗夫山,这次来南极前,他的手头正承接了两个价值百万的昂贵工程。但听说分队队长是琚宜太时,他立即扔下了手里的工程,又一次踏上前往南极的征程,用他自己的话说,跟着老琚进南极采陨石,是用多少钱也换不回来的机会。对于队员们的信任,琚宜太十分感动,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一直暗自庆幸,并在心底感激我的队友,是他们的无私、睿智和宽容弥补了我经验的不足。我很惭愧让他们经历了诸多艰辛,也很欣慰我们最终安全地回来。我们知道即使我们的知识不能诠释、洞察一切,但我们坚信,这些发现对后人肯定有所启迪。

  图片说明:琚宜太在讲座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