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献县有个“夕阳红捕鼠队”五老翁8年义务捕鼠18万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09:55 河北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左大中、陈莉)傍晚下鼠夹,清晨收“战利品”———8年多来,献县段村乡西段村5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不分寒暑,为乡亲们义务捕捉田鼠。而他们“捉鼠记录本”上的36000多个“正”字,则代表了8年来捕鼠18万只的惊人战绩。

  “一窝田鼠一季能盗走一袋多花生,一亩地里要是有两窝田鼠,就得少收四十公斤。”最先发起捕鼠的72岁的崔新华老人告诉笔者,退休回乡后,见到田鼠如此祸害庄稼,他
和今年81岁的刘泽普、73岁的崔新成、70岁的崔树祥和崔国忠四位老人自己买来鼠夹,结伴捕捉田鼠。从1997年7月起至今的8年来,五位老人走遍了本村及附近张村乡、陌南镇的几个村庄,义务为四邻八乡捕田鼠。老哥儿几个还给自己的“组织”取了个名字,叫“夕阳红捕鼠队”。现在,西段村周围5公里以内的地方,为害庄稼的田鼠已很少见。

  崔新华说,1997年他们刚在本村捕鼠时,最多的时候曾经一次捉到过84只田鼠,每天数十个夹子一下,就很少有空着手回来的时候。随着田鼠越逮越多,他们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乡亲们谁家地里发现有了田鼠,都会请他们出马,给庄稼除害。

  从1999年起,本村的地里就很少能逮到田鼠了,“夕阳红捕鼠队”开始出村捕鼠,最远时走出了近十公里。到后来,附近几个村的乡亲一见到地里有鼠洞,就会在上面插个标志,然后去找“夕阳红捕鼠队”。

  “夕阳红捕鼠队”人数最多的时候曾有20来人,而一直坚持下来的只有现在这五位老人。无论春夏秋冬,只要不是农忙季节,五位老人都会坚持每天傍晚到地里下鼠夹,第二天一早去收夹子,每天光收几十个夹子就得花3个多小时。天冷的时候,老人们一路骑着自行车,等到了捕鼠的目标区域,眉毛、帽子上都是白的,结了厚厚的一层霜。

  “我们逮田鼠从不用老鼠药,都是用夹子,这是大家在一起合计出来的。怕猫头鹰或蛇吃了被药死的老鼠,也中毒死掉。那样的话田鼠的天敌不就少了嘛。”有的时候,捕鼠夹子夹住了猫头鹰等野生动物,老人们就会马上放生。

  说起逮田鼠,老人们纷纷倒出满肚子的捕鼠经,花生地、豆子地里鼠洞多,哪个洞有鼠或没鼠,哪个是出口或进口,哪个是假洞,老人们一眼就能看得出。五位老人每人都改装过不下一百个鼠夹,在总结多年捕鼠经验后,增加了固定用的铁栓子和挂诱饵的铁丝。为了捕鼠,老人们还总是给田鼠“改善伙食”:冬天把花生去了皮,或者带上点煎鱼、江米条、油条,甚至把花生炒熟了作饵……

  2002年以后,就连周围几个村的田鼠都开始少了。现在,老人们前一天傍晚下几十个夹子,第二天忙碌一上午也只能捉到三五只田鼠,从前田鼠猖獗造成花生绝收的现象再也见不到了。

  老人们捕鼠的地方越来越远,每天天不亮他们就骑着自行车去捕鼠。五位老人中,81岁的刘泽普年事已高,年逾古稀的崔国忠和崔新成身体也不太好,但仍坚持去捕鼠。由于老人们年纪大了,记性已不如从前,所以每次下完夹子,都要插上竿做记号。下的多时,怕忘了夹子的位置,他们常常一晚上也睡不好。每天收完夹子回村,老人们还总要坐在一起,交流一下自己的捕鼠经验,有时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

  8年来,五位老人为捕鼠不知穿坏了多少双鞋,可老人们全不在意。崔新华前几年写过一首《捉鼠》歌谣:“不分昼夜到田地,寒冷炎热我也去,为民除害去捉鼠,保证不叫苦和累,不为名来不为利。”这道出的,正是老人们的心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