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贫困大学生消费调查(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15:55 兰州晨报

  生活在城市的贫困大学生面临着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记者却相继接到一些贫困地区家长的电话,在电话中,这些年收入不到千元的家长忧心忡忡。他们说孩子考上大学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身为家长,除了负担巨额的学费之外,孩子的生活费和零花钱又成了一笔不小的负担。渭源山区的一位家长说,动不动就要钱,每月的花费在400元左右。“400元钱,就是我辛辛苦苦喂养的2只羊呀!”如果家长的叹息在情理之中的话,而贫困学生捉襟见肘的生活也让人同情,由此而派生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更需要我们深切地予以关注——
寅吃卯粮超前消费

  “没有想到他拿着贫困生助学金,去买了套西装,还买了个包,自那以后,我们都不愿意帮他了。”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李科(化名)说起同宿舍的一名贫困生,这样摇头感叹。

  记者走访了几所高校,发现在一些贫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消费趋势,想起那些家长沉重的叹息,心中隐隐作痛。

  “我都不知道学期末该怎么办?

  实在过不去,就向我哥再要点钱回家。”甘肃农业大学大一的学生安然(化名)低着头叹了口气说,“如果我不花600元买手机,这个学期估计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有些后悔了。”据安然的同学讲,安然家在通渭县农村,并不富裕,他的学费还是家里借的,开学总共带了6000元,交掉3500元的学费,书本费620元,其它杂七杂八的各项费用大约800元。

  买了手机后,估计还剩下不到500元了。同学聚会十分流行

  周末中午,还没到就餐高峰,兰州交通大学附近的一家火锅店内已是热气腾腾、人声鼎沸。“到我们这里的顾客大多数是附近高校的学生。”吧台的收银员介绍说,“他们来一般都是好几个人,人多就消费的多一点,最少也是五六十元。”“一个月的伙食费倒是花不了多少钱,也就200元左右,加上其它的,每个月要花掉400元,偶尔和老乡也到附近的饭馆改善一下。”甘农大的大四学生小陶笑着说,小陶家在武威农村,父母都是农民,虽然不肯向记者透露家里的经济情况,但从他的穿着来看,家境应该不怎么样。

  “平时也不怎么去,也就开学、同学生日、获得奖学金的时候,和同学出去吃顿大餐,不过都是100元左右,AA制,花不了多少钱,可是同学多了,也是一笔开销。”来自会宁农村、现就读于西北师大化学系的一名大四女生这样说。

  记者问,如果没有生活费了怎么办?她低下头去,用脚蹭着地小声道:“向家里要呀。”她还委屈地说:“我知道对家里来说挣钱非常不容易,可是我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不花钱怎么办?” 网游成瘾耗时费钱

  周末下午6时,兰州交通大学某学生公寓202房间,这是一间4人宿舍,但只有一名学生在宿舍。

  “其他人都‘奋斗’去了,他们的目标是一天一级”,留在宿舍的这名同学说。“这位哥们可惜了,自从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从班级第六名落到倒数第三。”他指着上铺空床说,他的这位同学是江苏常州人,家在农村,条件中等。

  “为了在游戏里面不受欺负,他买了一个60级的号,350元,不过这个月他的生活费是没有了,只好向同学借。他是我们班的‘网神’,经常是周五下午出去,周日晚上回来,一直在网吧。这不,他们一起上网吧练魔兽(魔兽世界,当红的网络游戏)去了。”他接着说:“为了省钱,他通常不吃早饭,晚上11时回公寓时带个炒面上来,吃饭花不了多少钱。”记者了解到,他们玩的魔兽游戏的点卡是最贵的,1小时4毛钱左右,上网费1.5元,一天按12个小时算,就是22元钱,周末还要包夜,两天下来超过50元,一个月下来,上网费用得200元以上。 学会珍惜正视贫穷

  就上述问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姚金珍女士认为,目前农村大学生某些不成熟的消费观念,首先要从这些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说起,家长“望子成龙”,从小把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虽然家庭经济收入低,但家长始终抱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思想,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正是家长的这种“爱”,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消费欲望。

  姚女士分析说,目前大多数孩子在上大学以前的消费,基本是家长代办或直接包办的,进入大学后,才真正拥有消费的自主权,在没有消费经验的前提下产生一些盲目的消费观,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权力,将是我们的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适时地让孩子体会一点生活的艰难、知道挣钱不容易,也许孩子会学会珍惜,学会正视贫穷。

  对于高校学生中“挣面子”的行为,姚女士认为这是由于自卑感而导致的,他们盲目地追求高价消费品,比如手机、电脑、MP3等等,认为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否则会被认为是“老土”。她说,其实人有自卑感并不异常,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基于自卑感”。那么,如何让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正确面对这种自卑感,主要还要依靠各大学的心理辅导中心以及社会各界,进行大量的普及性的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

  本报记者阎世德实习生杨志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