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郭坤一:亲历南极“冰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08:01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王君

  【金陵晚报报道】令人期待的第22次南极科考已经于本月18日启航,南京地矿所的专家对此次南极科考之行异常关注,因为他们和南极有着不解之缘,这里不仅走出了世界第一位挺进南极腹地的女科学家——金庆民,而且1990年,南京地矿所曾派出了7名专家参加了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团,这也是迄今为止,南京最大规模的专家组队南极科考行动。

  带着巨大的好奇,35岁的郭坤一和南京地矿所的同事一起踏上了南极的土地。一眨眼已过15年,作为地质学家,郭坤一在地质三极——“青藏高原、东海大陆钻和南极”都留下了足迹。不过,对于这个走千山、涉万水的专家来说,还是南极最“神秘”。

  昨天,在他的办公室,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南极探险故事,虽说已是15年前的经历,不过,仍是记忆清晰,郭坤一说,论苦,南极比不上青藏高原,但是他却在南极经历了今生最大的危险——洋面碰上14级的狂风、还曾亲眼目睹过一次南极冰崩的震撼景象。

  赤道圈里不“晕船”

  中国和南极距离太远,乘船去南极,洋面上大约会有两个月的行程,因此“抗晕”能力就是选拔的一个重要标准。郭坤一清楚地记得,当年所有南极科考的候选队员每天都得在科研外抽时间跑步、蛙跳。而七八月份会挑南海风浪最大的时候,进行一次试航练习,能去南极的队员起码要能抗得住6级风浪,当时经过测试自己能抗7.5级风,已是非常好的成绩。

  不过,刚开始正式航行的几天,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在舱内“养胎”,因为大船在洋面里屡屡遇上浪涌,翻江倒海的感觉真是平生首次经历。

  郭坤一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上船的科考队员都能踏上南极——如果队员海上晕船严重,那么在船停靠港口,就有可能会被“遣送”回国,当时自己对此颇为担心,找着法子治晕船,哪知一到赤道圈,晕船的感觉立刻全消,郭坤一告诉记者,赤道圈和大气中的“平流层”非常相似,赤道圈内几乎是无风无浪的,因此南极海上行要最大限度地沿着赤道圈行驶,这样风险小,队员们感觉也舒适。

  赤道时刻最重要

  因此,对于洋面航行来说,过赤道是个非常重要的时刻,郭坤一清楚地记录了当年的“赤道时刻”:11月6日当地时间13时40分,北京时间9时40分,考察船通过赤道,当时的经纬度为,纬度为0°0′0″,东经150°39′22″,水深4900千米,水温33℃,队员们由冬入夏。

  而这个时刻,船员们会经历一次传统的“赤道节”,来祀求行程平安:船员们装扮成海龙王和虾兵蟹将,把船长丢入船上临时搭成的海水池中,队员穿着打湿的衣服互相追逐,狂奔乱舞,大家互撒面粉,搞得面目全非,海龙王打出“放行”的横幅,而每一个科考队员都从首席科学家手里领到了“赤道”证书。

  遭遇14级的狂风暴

  两个月的行程,当年科考队员们在元旦当天抵达南极,那时正是南极的夏季。夏天的南极,其实危险并不是很多,不过,郭坤一却“运气不佳”,他们在南极有过两次遇险经历,一次遭遇14级的狂风暴,另一次则亲眼目睹了一次南极冰崩。

  专家根据气象图预计当天早上还是好天气,因此派船出了海,哪知道下午听到智利站的广播才知道有了新的气旋,因为有“时差”的关系,考察队得到的预报其实已在“当时发生”,转眼间,风暴就到了工作海区,郭坤一说,当时气氛异常紧张,所有的队员都被规定不准动弹,因为偶有震动就可能影响船的平衡,自己透过一扇未关闭的门看到雪在到处横飞,连成道道纷乱的白线,滔天的巨浪向船上砸来,看不到几米外的地方,当时最大的风速达到了36米/秒,是14级狂风,事后才得知,科考队的船处于气旋中心。

  而另一次恶劣天气造成的冰崩则更令人震撼,在1月份的时候,在海军湾冰盖的附近,突然起了8级大风,考察船被迫抛锚,在最大阵风时刻,冰盖崩裂,海上腾起“蘑菇云”水柱冲出几米高,冰迅速坍塌,而小冰块溜入海水中,就像刚被油炸的花生米。

  郭坤一说,“在南极连遇险都是那么令人惊奇,人生在世不去一次南极,可惜!”

  仪器不用擦拭

  冰天雪地的南极是一个无菌的环境,郭坤一说,南极干净得难以形容,举例来说,在南京三天就得擦拭一下的仪器,在南极用不着擦拭,原因是这里根本没有灰尘。

  因此遇上风暴,浑身上下被淋透,通常也不会生病,而随队的医生曾经告诉他,自己到南极的最大任务并不是给科考队员治病,而是研究人类在南极的身体反应,观察科考队员在极地环境下,心功能、基础代谢、体温节律、血压节律、记忆能力、耐力与速度、高级神经活动、尿液pH值、情绪测定、性格问卷、选择反应时间、动作稳定性、心电图会有什么变化,为研究人类长期在南极生活做准备。

  指南针不指南

  一踏上南极的土地,指南针就要立刻失灵,郭坤一说,在南极遇到的趣事,就是指南针指东不指南。想通过指南针定位,那就大错特错。

  郭坤一说,地球存在一个地理南极,一个磁南极,两者不在一个位置上,其实有一个夹角,这个角度大约是76度,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指南针与实际的方向都有一个角度差,指向的是地磁级而不是地理南极,但是磁极到了两极就发生了变化,指南针指的方向就非常不准,通常指东,如果按照这个方向寻南方,估计要掉到海里了。

  在海上钓鲨鱼

  郭坤一告诉记者,南极科考的任务并不是只在南极完成,其实,每个旅途之中,船只会经常停靠进行地球物理调查,而没有任务的队员和船员就会进行一项传统的活动——钓鲨鱼。

  钓鲨鱼的过程非常程式化,首先把残存饭菜丢入水中,立刻就能引来成群的鲨鱼,然后见到鲨鱼游到船边的时候,立刻放条挂有大肥肉的大钓钩,鲨鱼立刻就会咬钩。

  钓鲨鱼容易,但是拖鲨鱼就很困难,小的鲨鱼有几十斤,大的鲨鱼则有百把斤,而且它们挣扎起来力气很大,因此,把它们从水面拽到3米至4米高的甲板上,需要好几个小伙子帮忙,实在不行,就得借用“起重机”。

  室温常年20℃

  厚重羽绒服、枯燥的生活,动不动就遇险,大多数人对于南极生活的印象都是如此,郭坤一说,其实南极生活非常居家化。

  郭坤一说,中国南极的长城站建设得非常好,设施非常齐备,有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电脑室、库房,能想到的都有了,科考人员住的房间,里面的家具都是企业赞助的。长城站的整个住房是悬空的。窗户用的是双层玻璃,里面有电阻丝,因此玻璃一直是温温的,不会被冻裂。

  而长城站的室内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只要不出门,穿件羊毛衫就足够,闲下来看看书、下下棋,晚上看看电视录像,和平常过得没有什么两样。

  可“吃遍天下”

  专家在南极,都用配给制,身无分文,你可以“吃遍”天下。

  郭坤一告诉记者,由于考察的繁忙,自己其实只在过年时在长城站呆了三天,其余时候都是住在其他国家的科考站内的。当时,在南极,各国的科考站内都必须设置一个“避难所”,用以招待别国遇险的科考人员,避难所里吃喝用住一应俱全,等到离开时,只需要列一张清单,说明使用的东西,就可以走人,而各国的保障人员自然会根据清单补齐用完的东西。(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