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世界艾滋病日专题 > 正文

采访札记:歧视给艾滋病患者刻下难以抚平伤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20:2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朱玉、周婷玉

  村里通着宽阔的马路、路边堆着金黄的玉米,地里长着绿油油的青菜……这是前不久,记者随中央采访团走访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时看到的情形。文楼不再是人们想像中的一
片沉寂,生机与活力开始慢慢走入这片曾被死神笼罩的土地。

  社会各界的帮扶,使得文楼村许多艾滋病患者恢复了劳动能力,新发病例越来越少,人口死亡率接近正常水平,这个中原村庄正日益走出艾滋病的阴霾。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最初的“歧视”成了患者们心中一道难以抚平的伤口,一旦提及,就让人隐隐生痛。

  “知道自己得了这病时都快吓死了。”50岁的水生在得到确诊的消息后当场休克,在医院打了两天点滴后才醒过来。本来得病时最需要得到关心,但当年这位最早被查出的病人却遭到了周围人们的冷遇:村里人看到就躲、外村亲戚不敢登门。讲到这些,水生偏过头去往上看,眼角滴下了泪珠。

  在河南尉氏县大营乡枣朱村卫生所,村民金平正在输液,她告诉记者,因为得到免费救治,自己的命算是保住了,身体再好一点就可以去种地。但这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患者一提起刚查出病时的情景却潸然泪下:“查出来后,孩儿他爸就和我

离婚了……”

  30岁的小霞性格开朗乐观,说话嗓门挺大。“发病时身上一块黑,用手一捋就掉一块皮,都烂了。现在没事了,我还要种4亩地呢。”一个记者随口问:“刚查出病时情况怎么样?”小霞立刻低下了头,用袖口擦着眼泪低声说:“不想提了,一提我就想哭。”

  歧视源于无知。随着当地人对

艾滋病的知晓率越来越高,歧视也越来越少,但并没有消除。文楼村一位村民说,最近和人谈好卖鸭子,但听说要来文楼,那人就不再联系了。

  歧视伤害了他人,却无助于保护自己。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使很多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不敢去医院检查和治疗,从而使更多无辜的人染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皮澳特博士说:“如果耻辱和歧视问题得不到解决,艾滋病也就得不到解决。”

  相关专题:2005年世界艾滋病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