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破解公共需求“四大短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00:06 哈尔滨日报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陶利波

  “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与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专家学者们对此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笔者认为,满足公共需求是我国下一步发展与改革的重心。

  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且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需要。社会总需求可以概括为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两大部分。两大部分需求的比例关系不仅决定着发展内容的重点,也决定着改革内容的转变。

  私人需求是指个人对食物、衣服、家电等消费品的需求。改革开放26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由温饱到基本小康,现在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物资产品日益丰富。收入的增长推动消费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社会消费结构正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住房等成为家庭消费的热点。居民的吃、穿、用、住消费向优质、高档化迈进,花钱买健康、买知识、买时间、买时尚、买新鲜成为居民新的消费观念和追求。需求越来越向个性化、多样性发展, 可以说老百姓的私人需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从1995年之后,老百姓的公共需求,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增长出现了新变化,增长率首次超过私人需求。特别是1995年后的六年,年均公共需求比重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一年的增幅相当于过去五年公共需求比重的总增幅。而面对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我国的公共供给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公共供给资源短缺与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为四大短缺。

  第一大短缺:社会保障短缺。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城乡困难群体没有制度化的社会救助,1.4亿老年人和6000多万残疾人以及亿万妇女儿童缺少必要的社会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保险范围还不大。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城镇。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率偏低而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

  第二大短缺:教育短缺。现在把教育变成了全民教育。教育收费在各种收费中第一。从学费占人均GDP来看,我国去年城镇人均GDP为9422元人民币,8000——10000元的学费占人均GDP的80%——100%!而在学费较高的加拿大和美国,学费不到人均GDP的10%。20 世纪30年代,我国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大约5-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个月的平均工资。而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936元,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已经是一个农民近3年收入的总和。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 “攒教育费”的现象稳居居民储蓄动机的首位。国家统计局2001年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家庭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的65.5%,有56.5%的家长把孩子教育投资列为第一位。据调查,大城市每个家庭每个月的儿童教育平均费用为500-800元。全国总的教育消费市场约为300亿元的市场空间。高考移民、择校风、乱收费……这些近年来经常被人们提起的“新名词”,反映了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现状,无疑将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将会埋下城乡、地区、阶层等人际矛盾紧张冲突的隐患。 在“十一五”期间,应把解决我国教育均衡问题列为“重头戏”。

  第三大短缺:医疗卫生资源短缺。据了解,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卫生部2004年12月公布的最新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过去10年,我国年患病人次为50.8亿,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但去医院看病的人数却明显减少,有近一半25亿人次的患者不到医院就诊。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5年中,我国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长了8.9%,农村增长了25%,而在年医疗卫生支出上,城市和农村居民则分别增长了13.5%和11.8%。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次均就诊费用为219元,次均住院费用为7606元,分别比1998年增加了85%和88%;农村居民次均就诊费用为91元,次均住院费用为2649元,分别增加了103%和73%。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成为中国居民继家庭食品、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看病难”、药价高,已成为老百姓最发愁、最不满的事。专家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药品流通环节混乱等都有关系,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

  第四大短缺:住房短缺。自1997年以来,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居民用于住宅的支出明显增加。而真正为老百姓盖的经济适用住房太少,房地产投资过大,房价太高,使百姓无力承受。

  为刺激内需,中国人民银行曾8次降低人民币储蓄存款利息,进而加收20%的利息税,期望以此来启动内需,却不见效,人民币储蓄存款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储蓄总额上升。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不乐意消费”?说到底,是“无钱消费”、“不敢消费”。

  那么如何解决公共需求这“四大短缺”呢?

  首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消费“火”起来。“十一五”期间,国家应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国家还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其次,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十一五”期间,国家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再次,完善社会保障,缓解消费“后顾之忧”。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健全,相当多的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等进行储蓄。要增加消费,还应逐步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影响居民消费“非收入性”限制因素上做文章,以解决消费者消费的“后顾之忧”。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我国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演变为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同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从经济发展来看,公共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私人需求很难提升,宏观经济很难实现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的转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公共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我国就摆脱不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失衡还会进一步加剧。因此,满足公共需求是我国“十一五”发展与改革的重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