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陕西代课教师调查特别报道(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06:47 华商网-华商报
陕西代课教师调查特别报道(图)

陇县范家台教学点,代课教师杨成3年送10余个学生走出了大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陕西代课教师调查特别报道(图)

老虎沟村希望小学,闫丽英尽管只有17岁,但是已经有了一年的教龄


  开篇语2005年11月10日,教育部首次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提出将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这意味着,存在了几十年、拿超低工资、生存于偏僻农村的代课教师将陆续消失。

  陕西省约2.5万名代课教师,承担至少50万农村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的去与留,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农村孩子的命运与前程,关系到义务教育在西部的推行。

  从11月15日起,本报两名记者连续十天,行程千里,赴陇县、西安临潼区、蓝田县的偏远农村,在不通路、不通电的教学点,采访了月薪仅100余元的代课教师,年仅17岁的女代课教师及各级教育官员……

  今明两天,本报将分上下篇推出这组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陇县,因陇山的壮丽而得名,也因陇山的深远而贫穷。现在,陇县不仅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而且作为贫困地区的产物———没有事业编制的代课教师,在这里就有260多人,几乎占到了全县教师总数的十分之一。

  陇县范家台村教学点地处偏僻山区,不通电,不通路,这里有10名山区学生,几间透风的校舍和两名代课教师。教师月薪130元,这是陇县乃至全省数万代课教师生存现状的一个典型例证,他们在演绎着一种怎样的困苦生活?

  电话了解条件最艰苦的学校

  陇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条件艰苦的学校太多了!许多山里的学校和教学点都派不下去教师。

  初定采访目标:距离县城90多公里的八龙潭教学点

  11月17日上午,记者以一名大三学生身份拨通了陇县教育局的电话,表示希望能支教。

  “西安的大学生?!太欢迎了,让这儿的教师好好跟着学学!”接电话的是人事股股长王苍宇。或许是很久没有大学生来支教了,王苍宇语气急切。虽未谋面,但一个“高才生”愿来支教,教育局其他同志也甚是高兴。

  记者请王股长推荐几所条件艰苦的学校,电话那端,王苍宇顿了一下:“那太多了!陇县处山区和丘陵地带,许多山里的学校和教学点派不下去教师!”电话里,王苍宇不停地强调“太艰苦了”,并暗示还是选个距县城近点的学校。

  “老虎沟村希望小学,距县城50多公里,40多个学生,3个教师,其中1个是代课教师;关山镇张家山教学点,距县城六七十公里,十几个娃娃上学,只有1个代课教师;城关镇神泉村马家山教学点,要走很远的山路,十几个学生,也只有1个代课教师;关山管委会八龙潭教学点,距县城最远,差不多在90多公里外的深山沟里,条件很艰苦。”

  “没有正式教师愿意去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穷乡僻壤的,哪个教师愿意去?”

  “总得有人去吧!”

  “没有教师去的地方,当地政府只能在当地聘请代课教师,咋也不能让娃们上不了学,对不?”电话里,王苍宇的语气有些失落。

  “全县有多少代课教师?”

  “总共2630名中小学教师,代课教师就占到了十分之一,他们差不多都在穷山沟沟里,很是辛苦。”

  为体验到代课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环境,我们以这种方式获得了相关信息,决定远赴距离县城90多公里的小山村八龙潭。

  穿越原始森林只为去最艰苦的学校

  老虎沟村希望小学校长:八龙潭不算艰苦,最艰苦的地方在范家台,要“翻两座大山,走72个弯道”。

  中途改变方向:租来“面的”、摩托,颠簸在陡峭的盘山路上;徒步前行在茂密的森林,目标是范家台教学点。

  县城一位老人说,去八龙潭需乘发往甘肃张家川县的客车,在老虎沟村下车,翻一座山方可到达。据说,9月间,陇县下了一天暴雨,上百处路被冲坏,县车站一天只发一趟客车。

  我们错过了这趟车。租车时,很多司机不愿去;求助当地朋友,100元租到一辆微型“面的”,车主的条件是只送到老虎沟村。

  在老虎沟村希望小学,校长曹铁虎得知记者要去八龙潭,说他曾在那里执教,还不算艰苦,最艰苦的地方在范家台,那里的艰苦,你无法想象!于是我们放弃了八龙潭,去范家台。

  曹校长说,用村民们的说法是,去范家台要“翻两座大山,走72个弯道”,对了,那里还没有通电,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

  我们租车进山。陡峭的盘山路上,

摩托车像一个醉酒的莽汉,在极度颠簸中前行。路边,是深不见底的沟壑。路在拐子坪村附近的拐弯处断了,我们只得徒步前行,在茂密的森林里,很难判断方位。没有退路,我们在惶恐中前行。原始森林中,我们深一脚浅一脚,顺着羊肠小道下山。1个多小时后我们看到村子,经询问得知就是范家台。

  不通电不通路的范家台

  范家台村组长:两年前县里出资8万元修了一条简易路,没想到几场暴雨把路冲断了。村民们买一袋食盐,都得徒步到20公里以外的甘肃境内,“我们落后了100年!”

  记者“落户”范家台:在代课教师杨双成家,吃了两碗酸菜玉米面片。

  杨双成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位代课教师,住在范家台一组。范家台村有三个组,相隔最远有10公里。见面时,杨家刚刚做好晚饭,晚饭是酸菜玉米面片,玉米面是他家一年四季的主粮。他家屋里堆的、顶棚上挂的和室外房檐下悬着的,全是玉米。

  杨双成说村里人没有吃白面的命,原来种过几年小麦,但没等熟,就全给野猪吃了,野猪是保护动物,村里人不敢打。

  “饿坏了吧?来,吃饭!”杨老师的爱人很热情,盛来饭。面片的颜色是黄的,里面有洋芋和酸菜。她说,酸菜半年腌一次,一大缸酸菜可吃半年。

  太饿了,我们每人吃了差不多两碗。杨双成很快就吃完了,他说,真是对不起,村里只有这些东西。

  范家台约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沿山依势分布有11个自然村,总人口约为250人。村民们磨面、榨油或即使买一袋食盐,都得徒步到20公里以外的甘肃境内,或者30公里以外的县属关山管委会店子坪去。

  杨家有6口人,夫妻俩,64岁的母亲,和三个子女。母亲患病,腰总是呈90度弯曲。大山和贫困破灭了老人治病的梦想。

  堂屋的角落里,一辆老式自行车落了厚厚一层灰尘。路被洪水冲断后,现在它只能证明自己曾经是村里少有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

  范家台原本有路,两年前,陇县曾出资8万元,修了一条从山外通往范家台村的简易路,年初村民们也曾按人头集资,每人5元,购买炸药、雷管。村干部带头,扛锄头,背干粮,半年挖出了一条约8公里长、由甘肃清水县境内通往村里的路。

  然而,突如其来的几场暴雨,让村民们走出大山的梦想再次化为泡影。“要想再修路,恐怕就难了。山崖上修,工程要比以前大几十倍呢!”村组长赵小明说。

  村民们仍旧很少出山,一方面,没多少钱,另一方面,来回徒步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要一天。

  晚上,杨双成点燃煤油灯备课。煤油灯就像寂寞的萤火虫,散布在整个村子的几个地方。在漆黑的夜晚,只有通过它,你才能知道深山里有一个村子存在。其实,范家台曾经通过一阵子电。然而,

柴油耗尽后,电也就没了。“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我们已落后了一百年!”赵小明说。

  10个学生的范家台教学点

  代课教师杨双成:学生是挨家挨户求情叫来的,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家最远的,每天一个来回要走十多公里山路,路上见不到一个人。

  记者感受孩子的纯真:课间休息时,孩子们玩的是传统的“丢手绢”游戏,两个教师也参与,被抓住者,唱歌或背诵

唐诗

  凌晨6时杨双成起床,两小时后,要给孩子上课,但是,他担心的事发生了。就在他打开房门时,看到大地白茫茫一片。“下雪了,孩子们又要受苦了!”杨双成好心痛。回到大炕上,杨双成从口袋里抽出一片纸,找来烟袋,拈出一撮烟,边吐口水边卷,卷好,掐掉头,点燃,大口大口吸起来,眼里充满焦虑。

  教学点就在杨家隔壁一个破败的院子里,只有10个学生,村里人习惯把它称为“范家台小学”。在村民们看来,小学要比教学点大得多。就在这里,代课教师杨双成3年来共送10余个孩子走出了大山,接受小学高年级教育。

  现有的10个学生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分两个年级,来自范家台的三个自然村。学生中家最远的,每天一个来回要走10多公里山路,路上一般见不到一个人。

  9时30分,杨双成走到村口,寒风中,他希望孩子们能安全赶到学校。

  10名学生是他和另一名叫李金祥的代课教师从三个组挨家挨户求情叫来的。李金祥今年42岁,比杨双成大两岁,住在另一个村子,因为县里正在搞“撤点并校”,他所在的教学点被撤了,上面安排他来了范家台村。这样,他每天需要翻一座大山走十余公里山路。

  李金祥说,村民的工作很难做,去多了把人家感动了,人家才松口:“看你们太辛苦了,让娃跟你们上几天学吧!”老师被噎得无语。村民不是反对孩子上学,而是在他们看来,上学没有用处。有的家庭竭尽全力供一个孩子上完初中,就没钱供了,孩子只有回到村里务农。务农的孩子成为许多家长教育孩子或者与代课教师“理论”的依据。

  李金祥和村里的支书已将自己的孩子送出了大山,一个在县里读高中,一个在宝鸡市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李金祥的想法是:我是农民,但我想让我的儿子成为工人,给村里人做个榜样。

  中午11时,学生们到齐了,室内炉火很旺,炉子里的木材是孩子家长送到学校的,有的湿,有的干。两人分工明确,李金祥教数学,杨双成教语文。课间休息,孩子们玩的是传统的“丢手绢”游戏,两个教师也参与,被抓住者,唱歌、背诵唐诗都可。

  中午12时30分,我们要离开范家台村了。本打算出山后到老虎沟村希望小学采访,杨双成担心天黑前赶不到老虎沟村,建议先到银科村留宿一夜。离开时,山里的孩子自动排队,用他们特有的方式为我们送行,怕见生人的孩子们在短短半天时间里,与我们拉近了距离,一个个眼神里,晶莹剔透的是山里孩子特有的纯洁与美丽。

  老虎沟村希望小学17岁的代课教师

  初中毕业生闫丽英:第一次听学生称自己“老师”,害羞得脸红;130元的工资没考虑太多,就是“想锻炼一下”。

  记者眼中的小老师:她简直像个孩子,不足一米六的个头,身着粉红色外套,脚踩小女生常穿的粉红色鞋子。

  下午5时许到达银科村教学点。这里只有王老师一个教师,20个孩子。每上10天课,放假5天。每次回家,王老师要走两次山路,坐一次车,40公里。

  19日中午,我们终于辗转到老虎沟村希望小学。校长办公室,一个女孩敲门进来,校长曹铁虎介绍,她叫闫丽英,17岁,教龄已经有一年,也是学校两位代课教师中的一个。记者愣了一下,她简直像个孩子,不足一米六的个头,身着粉红色的外套,脚踩小女生常穿的粉红色鞋,如果没有校长介绍,我们肯定以为她是一位学生。

  闫丽英有些害羞,也略显紧张。她说自己家就在离县城不远的天成镇。去年初中毕业后,因为母亲突然病重,父亲又忙农活,弟弟上学,她不得不退学回家照顾母亲。母亲离世后,闫丽英没再回到学校。

  命运纯属偶然。

  去年开学前,学校缺教师,“学生等着开课,怎么办?”身为校长的曹铁虎有些发愁。“找代课教师!”曹铁虎想。从朋友那里得知闫丽英的情况后,曹铁虎认为她是个不错的人选,于是上门拜访。结果,年仅16岁的闫丽英被“请”到了学校。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去当教师吧!”闫丽英说,当时她没多想。可是来了之后却发现,当教师不是那么容易。她说,第一次听学生称她“老师”的时候,她害羞得脸红。一年,记忆淡去了很多东西,可是第一次讲课却永远铭刻在闫丽英的脑海中。那是一堂一年级的语文课———《我是足球》。“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我不知道该怎么讲!”闫丽英说,幸好上小学时学过这篇课文,想想自己的老师是怎么讲的,她努力回忆,把老师当年讲给她的,又讲给孩子听。一节课下来,闫丽英满头大汗。

  “闫老师也有哭鼻子的时候!”曹铁虎说。除了一年级和学前班,闫丽英还给四年级带课,但初中毕业的她显然难以胜任,稍复杂一点的数学题,她就难住了,红着眼睛跑去找有经验的老师求助,这个时候,闫丽英会和其他学生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

  “她年纪还小,再锻炼几年就好了!”对于闫丽英,校长和其他的老师都报以宽容的态度。而闫丽英自己,也觉得知识越来越不够用。当了一年代课教师,闫丽英说自己变化很大,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也意识到了作为老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每月130元的工资低不低,她说没考虑太多,“年龄还小,想锻炼一下”。

  当记者告诉闫丽英,国家要逐步取消代课教师,实行全员聘用制时,闫丽英抿着嘴笑了笑,沉默几分钟后说,对于将来到底怎么办,她也没有想过。文/本报记者卢兴江刘海宏 图/本报记者卢兴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