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驻澄海隆都镇上西村工作组致力为民办好事实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0:00 大华网-汕头日报

  再也无需走那条崎岖不平、一下雨便泥泞不堪的泥土路,澄海隆都镇上西村上西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们特别地开心。“驻村干部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家长们竖起大拇指说。

  这条樟上路段是上西村的交通要道,也是上西小学学生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为尽早解决“行路难”问题,驻村工作组积极向派驻单位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反映情况,报社社长、党委书记陈文波多次到实地察看,决定出资5万元支持该路段的建设;工作组还走访骅威、永
丰园等多家企业,筹集到了10万余元。今年8月,全长600米的樟上路段终于铺上了5.5米宽的水泥路面。竣工那一天,村民们奔走相告,将这一大喜讯传至每家每户……

  这是驻上西村工作组积极为村里排忧解难的一个镜头。

  当“有心人”,全身心投入换来群众信任

  今年1月10日,年关临近,驻上西村工作组的3名成员离开各自温暖的家,进驻上西村。

  来不及安顿好自己的“窝”,驻村干部放下行装,就迫不及待地融入到村民的生活和工作中。上西村由1个行政村和7个自然村组成,较为分散,为了掌握驻村情况,尽快进入“角色”,驻村干部刚一抵达就开始走村串户,村民的生活情况、党建工作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凡是跟村子发展有关的,都在驻村干部的关注视线内。崎岖山道、偏僻小径,留下了他们的遍遍足迹;村民家里,田间地头,边帮忙干活边与老乡唠家常的镜头随处可见。一、两个星期后,几位驻村干部已将村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有些小径小路,我们在这里住了十几年都不认识,他们却一下子就摸清楚了。”村干部感动地对记者说。

  为了不增加驻地负担、不增添群众麻烦,几位驻村干部自带铺盖、自备炊具自起伙。他们的住所里,村里人总是一拨接一拨地来。他们主动找驻村干部谈心,反映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交流、探讨发展思路。“一开始听到村里来了工作组,我们总认为是城里来的人,怎可能在这里呆下去,只不过做做样子而已。没想到,他们是真心实意来这里办事的!”村民们由衷地说。

  做“贴心人”,将党和政府关怀送进千家万户

  看着新房子一天天地“长高”,70多岁的村民夏振谦老伯开心极了。夏老伯与老伴、10多岁的孙女住在一间破烂不堪、临时搭建的棚屋里。了解到夏老伯这一窘况后,工作组四处奔走,在澄海一家银行和市广播电视台、隆都镇政府的支持下,共筹集到两万多元为夏老伯建新房。如今,新房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夏老伯一家不日将能搬进新居,告别十多年来的困境。

  修公厕、筑村道、建民房、济贫困、助学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驻村干部办的一件件好事实事:驻村后,让工作组最为上心的是修上樟路段一事。“那段时间为了筹集资金,我们光是跑企业,前前后后就有几十次。”一位驻村干部对记者说。让驻村干部们开心地是,樟上路段修好后,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引来了投资者关注的眼光。澄海莲下一家塑胶厂已决定到此落户,目前厂房已建设完毕。听到“如厕难”问题困扰了村民多年的情况后,工作组争取有关部门出资10万元修建了4座公厕,优化了群众生活环境,美化了村容村貌。工作组结合派驻单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争取单位领导支持,发动单位里的党员开展捐款助困活动。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的党员共捐款1万多元,11个党支部与村里的12名困难党员“结对子,认亲戚”,开展结对帮扶。为了丰富基层党组织的文化生活,驻村干部自掏腰包1000多元为上西村的各个自然村订阅了《汕头日报》等党报,使基层党员能及时了解到党的政策方针……

  据统计,近一年来,工作组共筹资30多万元,为驻点村办了一桩又一桩的好事实事,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进千家万户。

  选准方向,为乡亲谋划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

  驻村期间,工作组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致力于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找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他们采用“一村一策”的做法,有重点地指导各自然村发挥优势,走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大巷村的花卉种植刚刚起步,正处于产业转型期,工作组引导该自然村扶持花卉场建设,从资金、信息、技术、销售上提供服务,力争把花卉场办成示范基地;冠美村有盛产番石榴的传统,工作组发挥自身从事宣传工作的优势,帮助该村制订宣传推广方案和计划,提高“冠美番石榴”品牌的知名度,拓展销售市场。“输血”更要“造血”。为增强村里的“造血功能”,工作组立足于长远的发展目标,规划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一个上规模的禽畜养殖场,目前,该项目已选好地址、做好规划。项目实施后将使上西村的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壮大。

  近一年来,驻村干部与村民们“亲密接触”,努力为驻点村办实事好事,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这几天来,听到工作组将撤出驻地的消息后,不少村民纷纷前往工作组的住所,与他们依依惜别,并真诚地希望他们,能常回来看看。本报记者杜丽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