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6年送出上万“无锡弃婴”知情者回忆往事揭开谜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0:16 江南晚报

  本报讯本报半月以来的寻亲活动及连续报道引起一连串反响,不少希望找寻失散兄弟姐妹的寻亲者以及关注此事的热心读者,都来电询问有关“无锡弃婴”的历史原因,主要是:“无锡处于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怎会向同样遭灾、条件远不如南方的北方送出婴儿?”“弃婴从何而来?到底有多少数目?”记者多方打听寻找知情人,最终在曾担任无锡市社会福利院办公室主任20年之久、专司当年弃婴档案管理的余浩先生处得到了答案。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全国范围的自然灾害和政策失误,江南地区爆发饥荒,灾情远甚北方。当时江南的农业依靠单一的水稻支撑,农户没有自留地,水灾肆虐后粮食奇缺。而北方粮食结构复杂,有相当数量抗灾性较强的山地、旱地,不少地区还有自留田,特别是灾年里还能靠吃杂粮或“瓜菜代”坚持,所以情况好于南方。在此情况下,政府引导一些子女过多的家庭,将无力养育的孩子送往北方。消息一出,江浙沪一带的弃婴数量激增。这些孩子被当地福利机构收容后,经政府统一协调,再分批送往北方各城市。以当时的无锡市育婴院为例,自1958年开始,不仅要收容本市的弃婴,还要接收周边地区尚无育婴机构的孩子。至1963年止,平均每年向北方送出弃婴约2000人。山东和河南两省是弃婴的接收“大户”,其中山东又以淄博为最。老余记得“无锡弃婴”送得最远的一批,到达了满洲里。

  老余1984年入当时的无锡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从退休的老领导处接掌了当年的弃婴档案。

  因为又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所以成了熟谙“无锡弃婴”现象为数不多者之一。每年老余要接待寻亲者百余人,现在虽已退休,仍心系这群当年“福利院的孩子”,在为他们奔走不止。每年也总会有10个左右的弃婴得以与亲人团圆,老余将此作为莫大的欣慰。

  (记者周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