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亲近潮汕母亲河]韩水难觅千航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1:10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韩江,一条曾经千航竞发的河流;水运,一个曾令客属码头老板为之兴奋的名字。如今是否风光依旧?记者怀着寻问的心理刻意追流寻踪。然而,从茶阳至三河,自高陂至阝留隍,一路追寻,却难觅百舸争流的航影,韩江边,古渡口,竹影下,流淌着无尽的萧瑟与落寞。

  日暮时分,残阳西坠。记者漫步于高陂中山路老街,旧时的记忆跃入眼帘:吆喊声
依旧此起彼伏,熙熙攘攘的街路俨然集市,小贩或坐或蹲,日用品、服装摆满路面,人们像赶集般休闲地挑选中意的商品,而街口一家缝纫店索性将缝纫机搬到路边,开店的妇女自顾埋头缝补衣服,全然无视眼前的喧嚷。记者本想借到这个临江古镇歇脚的机会找一老水手或码头老板谈谈航运业,怎知千询百问,无以应答。倒是有一店小二淡笑着指向通向江边的老街说,你看码头这光景,还来寻访什么江上航运业?!

  说起韩江,谈起航运,当地人无限伤感,似有切肤之痛。这里曾是码头商业旺地,韩江重镇,航运业一度非常发达,高峰期每天来来往往的货船多达40多艘。“高陂”曾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无人不知,旧时华侨寄信回来,信封上只需写“中国汕头高陂某某收”就可寄达(上世纪60年代前高陂仍隶属汕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众多潮汕人溯江而来,涌到高陂“掏金”。高陂的大量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潮汕等地,而潮汕的副食品、日用品也畅销高陂,来往货船每趟都载得满满的。每天均有两班潮州客船开往高陂,至高陂时因江水变浅,必须换乘小船至茶阳,因此高陂码头常人满为患,热闹非凡。韩江航道上,常可一睹千航竞流、舟楫满江的壮丽景观。财大气粗的高陂人不论多贵的食品、海产品都敢买来尝鲜,令以“吃在潮汕”自称的潮汕人也不禁相形见拙,当地的市场商品价格也因此贵得离谱,消费水平在粤东堪称“高层次”。

  随着公路、桥梁的四通八达,航速慢的货船远远不敌灵活快速的汽车,高陂、阝留隍等地的独特地理和水路运输优势已日渐式微,目前高陂仅剩2条货船在苦苦支撑,所载货物以木材和陶瓷为主。当地人说,其载货量日少,早晚货船也是要“搁浅”的。曾经客流如织的客船因客源稀少,早在三四年前就都停业了,而开往潮州的快艇由于成本太贵,乘坐一次要30元,也早已退出江湖。

  记者在江边看到一艘等客的渡船,船主称以往渡船天天来往两岸之间,现因建了大桥,常是歇歇停停,凑合着等生意。令人心伤的是,以前大埔的港务局就设在高陂,由于航运业萎缩消亡,港务局也跟着寿终正寝了。

  对于航运业的兴衰,潮汕人后裔老蔡体会尤深,10多年前,他以做陶瓷生意起家,还建了一个货运码头,每艘货船到他的码头泊岸,他就可收取100多元租金,这样坐收渔利,收入十分可观。老蔡不无调侃地对记者说,要是在以前,我每天忙着数钱,可没闲工夫陪你聊天了。

  如今,这一切已成过眼云烟,孤零零的小码头犹如一位伤心的老人,独对韩江落泪。繁华如梦,曾经阔气的航运业、曾经繁荣的江码头,都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旧颜换了新貌,大桥飞架南北。今天,尽管这里航运萧条,但随着陆上交通网的迅猛发展,客运、货运依然活跃。当然,当地有识之士及想借水发财的码头老板们仍痴心不改,或运筹帷幄另谋出路,或寻找机会继续编织水上“黄金梦”……

  ■记者手记

  “阿哥”也是潮汕人12月9日,记者在高陂采访时,竟意外巧遇了一名潮汕人后裔。

  记者当天下午在韩江边采访时,与数名客家“阿哥”聊天,无意中说了一句潮汕话,不料旁边一名50多岁的男子操着不太纯正的潮语对记者说:“我也是潮汕人”。记者颇感意外,闲聊中才了解到,他姓蔡,祖籍潮州,以种菜和饲养家禽为生,其已过世的父亲于日军入侵潮州时逃至高陂,并落地生根娶妻生子,他的兄弟姐妹均在高陂出生。据说,现在生活在高陂的潮人及其后裔还有很多。

  老蔡告诉记者,以前潮汕人到高陂做生意的非常多,如今走在高陂街头,上了年纪的当地人大多听得懂潮汕话,他的孩子也听得懂,但却不会讲。老蔡常在街头遇到潮汕老姆,她们一见到老蔡便格外亲切,拉着他的手一个劲地说:“老蔡,来多聊一会吧。”生活在高陂的潮汕人惺惺相惜,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多年前老蔡还曾到潮州北门寻根,惜因年代久远,无果而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