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亲历海地战乱 感慨和平可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11:32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汕头警察陈荣文海地维和归来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昨天下午,我市3名参与我国第二批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警察廖海鸥、莫乐、陈荣文载誉凯旋。其中来自驻汕海警二支队的陈荣文是粤东公安边防部队首位参与国际维和部队的警察。

  “回家的感觉真好!”尽管经历了数十小时的舟车劳累,但陈荣文仍然精神焕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他身在海地长达8个月维和防暴经历中的种种酸甜苦辣。

  街头打枪就像放鞭炮般平常

  “冷枪和流弹打在营地的墙上‘嘭嘭’响,到处是激烈交火的枪声,就像我们过年时放鞭炮一样热闹……”据陈荣文讲,他们今年4月14日离开中国,17日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驻扎,该地区党派政治斗争复杂,武装派别众多,各派之间、各派与海地军警之间的冲突不断,每天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枪战,每天都有人流血死亡。

  防暴队驻扎的营房原属联合国的仓库,年久失修且设施简陋,陈荣文和战友们驻扎后马上进行改造,在营地周围拉上了铁丝网,搭建了岗楼,升起了五星红旗。陈荣文介绍说,当地非法武装分子拥有的武器比海地警察还要精良,中国维和警察所在的营区也常遭到流弹袭击。最让陈荣文难忘的是,当地时间5月11日晚上9时多,战友们都熄灯休息了,突然营区周围枪声大作,陈荣文和战友们立刻起床,以最快的速度穿起防弹衣、戴好头盔、抄起武器进入作战位置,经观察发现在离营区100米处有人交火,且密集的枪弹还朝营区呼啸飞来。为了自卫,营区哨兵和闻声赶来的陈荣文等人开枪还击,很快压制了对方,迫使不明身份者撤退。开始大伙还以为是袭击,后来经了解才知道是海地警察在设卡查车,遭遇非法武装分子袭击,幸得中国警察及时援手相帮,击退了匪徒。

  因为身处战乱动荡环境,陈荣文和战友们休息时一般都不轻易踏出营区,连上街购买生活用品或执行公务都必须荷枪实弹。

  “回想当时的场面,随时都可能遭到子弹的袭击,随时都面临着生命的挑战。回家了,感觉到和平真好!”陈荣文说。

  恪尽职守化解危情

  陈荣文主要负责防暴队的无线电保障、枪支弹药管理和协助进行汽车修理等工作。在海地,无线电频率没有官方的统一管理,因此防暴队的无线电频率经常被人干扰,甚至覆盖。为保证外勤队员的通信顺畅,一旦出现干扰现象,就需要及时搜索,更换新的频率,并迅速通知执行任务的队员。陈荣文恪尽职守,多次成功化解了因无线电频率而出现的危急情况,得到了防暴队上下的一致肯定。今年5月的一天,龚守强、谭启华等队员受命出勤制止一场骚乱,当时局面极为混乱,危急关头无线电对讲机又受到了干扰,导致指挥口令无法正常下达。紧急关头,陈荣文及时对频率进行了调换,使外勤队员顺利完成了任务。

  防暴队拥有64台各种类型的车辆,海地的地形较复杂,路况也差,车辆常出现故障,见到负责修车的队员忙不过来,陈荣文也主动上前帮忙。勤务多的时候,车辆故障一个接一个,有时候在车底下一趴就是几个小时,满脸油污不说,还累得四肢酸痛。

  “友谊菜”体现国际友谊

  海地局势紧张,无法购买新鲜蔬菜和水果,即使有售价也十分昂贵,一小捆青菜就约值人民币七八元。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维和队员们只能靠服用维生素片来补充营养,但时间一长,很多队员还是出现了口腔溃疡、肠胃不适等症状,影响了各种任务的开展。陈荣文主动请缨,利用自己在家里学到的技能,在其他几个队员的协助下在营区后院开荒辟壤,腾出面积近1.3亩的空地,种了空心菜、茄子和丝瓜等蔬菜,较好地解决了队员们吃菜难的问题。后来,巴基斯坦驻海地的维和警察知道中国维和警察有新鲜蔬菜的情况后还上门了解,中国队员们充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赠送给他们一批空心菜菜籽。但因种养不得法,那批菜籽成活率低下,中国队员们知道后,又到友队营区手把手地“传道解惑”,之后巴基斯坦维和队员们吃到了中国队员赠予种植并成活的“友谊菜”,莫不交口称赞这种浓厚的国际友谊。

  一句“平安话”憋了8个月

  在陈荣文出国执行任务后,他的双亲时常牵挂着儿子的安危。陈荣文所在的营区安装了网络电话,每周每个队员有一次(5分钟)通话机会。但他记不清有多少次,因风雨影响电话无法拨通;即使拨通,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电话线那端只有父亲鼓励他安心工作为中国警察争光的言语。12月14日上午从海地乘飞机经北京抵达广州后,他按捺不住兴奋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才听出父亲的言语有些颤抖,“能平安回来就好,我们很高兴。”随后,他从母亲的言谈里才知道,父亲这句“平安话”已憋了8个月。原来,因怕影响儿子情绪,每逢陈荣文打电话回家,陈父总是告诫家人只能说励志鼓舞的话,不要涉及家里私事,以免儿子牵挂。

  采访中,陈荣文多次谈到,亲历海地国家的积弱贫穷和人民的苦难,才倍感和平的可贵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本报记者林子海林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