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10个月苦心琢磨 还用上车工技术锦州老人自创“变脸”绝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5:11 时代商报

  时代商报锦州12月19日电(记者 白玫)“我的变脸和川剧的变脸不一样,因为我的变脸是通过自己摸索出来的……”变脸一直是川剧秘不外传的绝活,锦州66岁的张国清老人为了给自己的威风锣鼓团添彩,硬是用10个月时间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张氏变脸”法,并将在今年大年初三的锦州春节联欢晚会上露“脸”。锦州市古塔区文化馆馆长张智炎说,张国清是锦州变脸第一人。

  12月19日,记者来到张国清家一探究竟。

  学变脸是为助威锣鼓团

  

  刚一进张老家,记者就看见四五个连着帽檐的帽坯,在帽坯和帽檐的间隙部位还有四五个半圆的铁丝,后面还有一个铁拉轴,每个拉轴上都连着一个类似输液管子的胶皮管,在帽坯外面还有一个帽盖。记者尝试着把帽盖盖到帽坯上,还真看不出帽子里面藏着那么多机关。张老告诉记者,这就是他发明的“张氏变脸”,并向记者揭开了“张氏变脸”的秘密。

  张老告诉记者,“我学变脸的起因,就是想给自己成立的威风锣鼓团助威。”今年年初,随着张国清的威风锣鼓队名声越来越响和演出的增多,不满足现状的张老就想增加变脸的表演内容,可是变脸的个中奥秘却鲜为人知。

  据了解,变脸一直是川剧秘不外传的绝活,它的神秘和变幻莫测为川剧赢得不少的声誉,川剧变脸秘诀被定为国家二级保密技能,也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一块瑰宝。

  张老说:“我以前是一名普通工人,退休以后并不富裕,再说像这样的绝技,即使找到了师傅,人家也未必会教给我。所以我下定决心,自己研究。”

  “张氏变脸”用上车工技术

  

  从3月份开始,张老就在家里鼓捣起来。“为了研究它,我那段时间天天看关于变脸的资料。最终我认为这变脸的秘密就在于帽子。”为了弄一个合格的帽子,张老天天琢磨着用什么材质,“开始时,我走了不少弯路。好不容易把帽子的机理弄明白了,但帽坯不是太硬就是太软。”通过努力,张老的第一个丝绒帽子终于出来了。这个帽坯用布和糨糊撑起帽壳,塑料材质的4个拉轴变了不到两个“脸”就乱了套,“通过这个帽子的失败,我总结出一定要用铁轴和软硬相当的帽坯。”于是车工出身的张老利用机械知识,动手车了一个铁拉轴,再经过黄泥打胚,用3个月时间反复实验终于确定了用4张塑料编织袋做帽坯最为合适。就这样,变脸的帽子终于在6月份做好了。

  做“脸”选材难坏老人

  帽子做好了,用什么材质做“脸”的难题又摆在了张老面前。

  张老的老伴告诉记者:“在研究过程中,他晚上不睡觉,在地上摆满各种脸谱,一直研究到后半夜。在尝试制作材料时,我们曾用过袜子,在买了22双白色大号男装袜剪成脸型后,才发现这袜子染出的颜色实在是很难看,后来又用布,可这布又不能很好地包裹住脸形,接着他又尝试用塑料,可是塑料太亮,而且天一冷就变硬,变一半就卡住了。”选了又选后,张老决定用丝绸,而丝绸的选择终于使张老的“张氏变脸”获得了成功。

  虽然张老现在还只能变4个脸,但是当张老戴上那顶特制的大帽子,一回头,脸上就变幻出红、绿、黄、白等各色不同脸谱,真是让记者惊叹不已。

  张老的“张氏变脸”获得成功的同时,因不满足用手拉线换脸,张老又有了新的想法:“总看见孩子玩的电动车很省力,我就琢磨着研究一下这个原理,下一步我就准备把拉轴部位装个电机,这样表演的时候既省时又省力。”

  锦州市古塔区文化馆馆长张智炎告诉记者:“民间艺术不仅仅要挖掘,还要不断出新。任何秘密都有解密的一天,锦州有了变脸第一人,变脸就可以在锦州传承下去,还会有第二人、第三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