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蚝乡沙井做大做足蚝文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5:14 深圳特区报

  贴牌异地生产保品质保品牌举办金蚝盛宴带动旅游经贸

  蚝乡沙井做大做足蚝文章

  香煎金蚝、蒜蒸生蚝、蚝豉菜干汤……昨天晚上,随着丰盛的“蚝门盛宴”的开启,第二届宝安区沙井金蚝节正式拉开帷幕。

  沙井街道党工委书记邓桂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沙井人养蚝已有千年历史,沙井蚝以个体肥大,皮薄肉脆鲜美著称,成为宝安乃至深圳的一张特色名片。举办金蚝节,就是要以蚝为媒整合旅游、文化、经贸资源,全面推进沙井各项工作。沙井蚝已有千年历史

  关于沙井蚝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从宋代开始,文学家梅尧臣曾作诗《食蚝》:“薄宦游海乡,雅闻归靖蚝”,这里的“归靖蚝”,其实就是沙井蚝。这是我国人工养蚝最早记载。

  相传,沙井蚝之所以格外光润、鲜黄肥美,是因其不寻常的养殖法。大约在200多年前,有一艘载满缸瓦的木船,在沙井附近的海面上被台风打翻,船上的缸瓦全部落在海里,后来当地的人们惊讶地发现海底的缸瓦片上,都寄生了又肥又大的蚝。从那时起,沙井人就开始利用海区养蚝,并特意在收蚝前把生蚝搬到海水较深、饵料特别丰富的“肥育区”去“寄肥”。这样养出来的蚝更加丰满肥嫩。

  沙井老蚝工说,沙井位于珠江入海口,地理位置独特,海上浮游生物丰富。其蚝体大,肉质细嫩鲜美。被誉为“海底牛奶”。“沙井蚝”体大肉嫩,蚝肚极薄,有“沙井蚝,玻璃肚”之说。史料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沙井蚝业最发达兴盛的时候,当时沙井人划海为田,北至珠江口的东莞虎门段,南至今天的蛇口、华侨城一带,都是他们“耕作”的蚝田。蚝业人口约1万多人,蚝船约350多艘,年产鲜蚝平均6500船,最高达8000艘(每船约可开采熟蚝100公斤)。

  “一岁蚝田两种蚝,蚝田片片在波涛。蚝生每每因阳火,相叠成山十丈高。”这首广为流传的歌谣,是昔日沙井人养蚝的生活写照。贴牌生产为沙井蚝开辟新天地

  改革开放后,蚝区自然条件变化,滩涂变迁,加上深圳特区和毗邻地区的工业发展,珠江流域植被遭受破坏,珠江水带来的泥沙在珠江入海口淤积的速度加快,蚝田大大缩小。而且出现了死蚝现象,沙井蚝的鲜美几乎成了令人怀念的历史。

  发展壮大蚝产业,让传统养殖业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发扬光大,一直是沙井人的梦想。早在1993年,沙井镇政府就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沙井蚝民走出沙井,寻找新的养殖基地。政府通过贴息贷款的方式,给走出沙井谋发展的蚝民以资金支持,10年来提供贴息贷款4000多万元。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沙井人分别在阳江、台山、惠东沿海打造了三个养殖基地,这三个基地都是比照沙井蚝田海水品质,经过科学测试后精心选择确定下来的,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而且,海水盐度、温度、浮游微生物、水质等都与沙井蚝原始生存地一致。经过10年精心培育,其出产的蚝有了与传统沙井蚝无异的滋味和神韵。这种异地养殖,贴牌生产的方式,为沙井蚝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现在阳江养殖的蚝在当地10元钱一斤都少人要,一到沙井贴上‘沙井蚝’就可以卖到30元一斤了,很多香港人特地来到沙井买蚝。”沙井街道工作人员如是说。

  广东水产界专家在多次实地考察后认为,沙井人以异地养殖为突破口,将传统品牌完好保存下来,沙井蚝的嬗变“堪称广东水产史上的奇迹”。

  2002年,“沙井蚝”获最具影响力的深圳知名品牌;2004年,“广东省名牌产品”评比中,“沙香牌”沙井蚝油成为深圳市获得广东省名牌(农业类)的惟一品牌。以蚝为媒整合旅游、文化、经贸资源

  沙井街道党工委书记邓桂洪说,正是这种在创新中求发展的蚝文化,给了他们深刻的启迪,提出“大市政、大工业、大商业、大文化”的思路,使沙井在几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两年多前大手笔开发的西部三大工业园区,吸引近百家外企抢摊进驻。为适应“大工业”发展需求,沙井开始修路架桥,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0亿元。

  ——沙井新中心区开始展现新姿,双向八车道的中心大道,一片片高尚住宅群,天虹、万佳等商场进驻,五星级酒店筹建工作全面展开。

  ——以现代物流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初具雏形,沙井电子城已成为关外最大的电子市场,107国道上南路段汽车和相关零配件销售成规模。

  今天,沙井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按照经济学家分析,珠三角未来有一个沿海高速发展的经济地带,沿广州南沙开发区、东莞虎门、深圳沙井、珠海,通过港珠澳大桥,和香港澳门连接成为一个经济整体。从地图上看,沙井恰好位于这个沿海经济发展圈的中心位置。这一新定位,无疑给沙井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潮涌珠江千帆起,喜看蚝乡满眼春。沙井人相信,借“金蚝节”东风,将旅游、文化及经贸相结合,打造强势旅游节庆品牌,必将能塑造宝安高品位文化城区形象,推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