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四女生与流浪儿童约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6:49 新桂网 | |||||||||
新桂网-南国今报记者毛秋雁 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终审决赛近期在上海复旦大学落下帷幕,广西工学院大四学生韦秋香的作品《“非正式”模式:一种研究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与教育的新视野》获得论文类一等奖,这是广西参赛作品首次获得一等奖。日前,韦秋香再次来到柳州市救助站实习,她认为,在帮助流浪儿童的同时,自己也找到满
论文写满人文关怀 12月16日,在柳州市救助站的办公室,记者看到韦秋香正忙着将被救助者的资料输入电脑。 作为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的学生,秋香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社会科学系简单概括起来就是,科学帮助他人。而当今的社会,她认为最无助、最弱势的人群便是流浪者。于是,每年寒暑假,秋香都选择到救助站实习。 “江城”,一走进救助站的儿童流浪中心,秋香就看到了江城。江城身高只有1.1米,比同龄的孩子都显得瘦小,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江城的左脚断了一截。 “小江城是个可怜的孩子。”经常来救助站的秋香对救助站孩子们的情况了如指掌。江城是云南人,他是被父亲逼出家门的。家中共有3个孩子,江父无力抚养,就经常借酒消愁,酒后就拿他来撒气,为了逃避责骂,他偷偷爬上了一辆货运列车,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流浪生活。今年8月,他再次爬火车,到站下车后,他才知道来到了柳州,可下车时,让他始料不及是,火车突然开动,他的左脚卷入车轮。江城当即昏迷,最后被警察送到了柳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伤口愈合后,他被送到柳州市救助站的流浪儿童中心。 秋香的获奖论文,就是以江城这样的流浪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柳州市流浪儿童保护中心50多名流浪儿童的家庭因素、受教育程度、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调研,试图探索一种教育与救助流浪儿童的工作模式,从而改善社会“边缘人”的状况,帮助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使其健康成长。所谓的“非正式”模式,即通过有别于学校和家庭传统教育的模式来对他们开展救助与教育工作。 秋香谦虚地认为,论文之所以获奖只是她所关注的流浪儿童这个人群十分特殊,在大学生中很少有人触及,因此才引起了评委会专家的注意。 沉重的调查结果 “据柳州市救助站对流浪儿童流浪的家庭因素统计分析表明:来自完整家庭但因父母管教不当而离家出走的儿童占调查比例的51.3%,父母离异的占22.35%,来自单亲家庭的占7.41%,父母双亡的占20.9%,父亲或母亲再婚导致儿童对新家庭不适应而离家的占8.71%。”“从统计数据上看,流浪儿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有近40%的儿童从未上过学。民政部门统计,6至16岁应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占中国流浪儿童总数的96%左右,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文盲。”“一个流浪儿童告诉我们,在他出来混的这两年中,他跟着老大一起喝酒、打架、偷钱、抢包、看黄片。甚至还有一个15岁的儿童很自豪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有过性行为了。”“流浪儿童的这种生活状况将会危害我们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如果我们对流浪儿童的偏差与越轨行为不加以必要的管理教育,他们将来就会成为严重的犯罪后备军。”以上是记者从韦秋香的论文中摘抄的数据和片段。 2004年7月至10月,利用暑假时间,秋香和3名同学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柳州市救助站,给暂住在这里的流浪儿童上课。经过4个月的接触,秋香通过自身的体会,对流浪儿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也正是因为这份沉重感,使秋香决定将其写成论文。 “非正式模式”感化流浪儿 2004年暑假,韦秋香开始了和流浪儿童的近距离接触。然而,给流浪儿童上课,并不像做家教那么简单,这些浪迹天涯、桀骜不驯的流浪儿童是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者”,他们根本不愿安静地待在教室里,捣蛋是他们的特长。 流浪儿童的第一堂课是礼仪课。但是第一天上课,孩子们就给这些小老师来了个下马威。秋香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上课时要喊老师好,但是就有一名叫“小贵州”的学生说话阴阳怪气的,秋香一转身在黑板上写字,他就在下面做鬼脸到处乱走,惹得孩子们哄堂大笑,课堂秩序一片混乱。 性格倔强的秋香不相信教不了这个小家伙。最初,她对“小贵州”的表现不予理会,等“小贵州”自觉无趣后,便安静下来了。一个星期后,当师生关系渐渐熟悉后,秋香找到“小贵州”。此时,“小贵州”才道出其中缘由,流浪之前,他上到小学5年级,现在的课程对他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 知道他的特殊情况后,秋香特地找到了初中课本,专门给他开了小灶,这个调皮蛋也终于安静下来了,学习也很努力。 通过和“小贵州”的接触,秋香认为针对流浪儿童的特殊性,帮教工作应以“非正式”模式救助为主。她认为:对流浪儿童的教育,应提倡因材施教。在对流浪儿童的态度方面,应当上升到一个以“儿童为本”的高度,改变过去那种少尊重、多强迫、无选择、多批评训斥的管理教育模式;要宽容地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决定和思维方式,不给他们贴标签;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同时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温情。 韦秋香认为,救助站可以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如招募志愿者、义工或定期请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和少年犯罪学家为流浪儿童提供心理咨询,让他们的行为偏差得到矫正,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柳州市救助站的黄炳鑫副站长对秋香所提出的“非正式”模式救助很赞赏。黄副站长认为,秋香所研究和正在做的“非正式”模式就是救助站正在探寻的救助模式。 他介绍说,流浪儿童的行为之间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现象,如果没有人对他们加以引导,总的趋势就是“好的学坏,坏的更坏”,这给社会治安带来了隐患。 2004年,救助站就尝试请一些志愿者给孩子们上一些基础的道德课,帮助流浪儿童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些大学生的帮助下,孩子们的行为慢慢有了转变,打人骂人的行为少了很多。在这一基础上,今年柳州市救助站送了12名长期“暂住”在救助站的流浪儿童到学校正规学习,让他们感受正常孩子的生活,努力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今后,救助站还打算将一些年龄较大的儿童送入职校学习美容、美发,修理等技术,争取让流浪儿童将来能自食其力。 最大愿望是当西部志愿者 “其实比流浪儿童更可怜、更需要帮助的是大山里的贫困孩子。贫困儿童和流浪儿童的不同之处是,一个是被剥夺了读书权利,一个是放弃了读书权利。”2004年寒假期间,韦秋香和同系的8名同学走进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资助了4名贫困生,并立志毕业后做一个西部志愿者,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做一些事。 “虽然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只要人人都去关心、关注这些特殊的儿童,他们的明天一定会很好。”秋香眼中充满了自信。 编辑:韦怡 作者:毛秋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