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图文]拯救玉林民间“活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11:30 桂龙新闻网-玉林日报

  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是北流出土的,保存在这里的铜鼓仍有20多个,但古代铜鼓的冶炼铸造技术已被历史淹没;有名的古民居庞村、高山村至今仍存留在我们的土地上,但我们要找人修缮这些古村落,不得不请来外地的工匠,因为这门手艺已经失传……

  存留在玉林土地上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已消亡,有的正面临消亡的威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打造“文化玉林”口号的我们,已经开始把目光转向这些传承民族传
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采取种种措施予以保护。

  玉林历史的鲜活见证

  “千年古州”玉林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玉林八音”、“桂南采茶”、“傀僮戏”、“喃嘟乐”等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曾伴随了多少代玉林人成长,即使像牛肉巴、茶泡等美食也是玉林饮食文化的标志。

  “玉林八音”堪称玉林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它源自于秦汉时期的宫廷和军中的吹鼓乐,由中原古乐与桂东南民族民间音乐融合而成,广泛运用于城乡的各种庆典、红白事以及舞龙、舞狮、地方戏曲、舞蹈的伴奏。“玉林八音”在20世纪50年代曾进京汇演获奖,80年代两次参加广西三月三音乐舞蹈节并获奖。

  玉林羽毛画是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品,它以各种禽类的美丽羽毛为原料,是借助传统的国画构图法及雕塑、木刻、装饰工艺等表现手段制作的一种图画。玉林羽毛画曾多次获得中国国际旅游会议优秀作品奖,原国家轻工部工艺美术百花奖创作设计奖,并多次选送法国、希腊、菲律宾等国际博览会展出。

  玉林牛巴作为一种传统风味小吃,一直流传至今。玉林牛巴的主料很普通,用的是黄牛臀部肉。但是经过精心加工后,却能入口感觉“肉质细而有嚼劲,吃后满口生香”,堪称地方一绝。据《清异录》载:牛巴“赤明香,世传邝士良家脯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

  这些承载着玉林千年活态文明史的东西,清晰地带着我们祖先呼吸过的痕迹,它让后辈们看见,我们原来这样生存过。

  危机:民间绝活在消失

  对于30岁以上的玉林人来说,儿时的记忆里一定少不了采茶、茶泡等。然而,在经历了市场几十年考验后,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多样的休闲娱乐文化的冲击,缺乏资金支持和年轻传人的民间绝活正面临“人亡技消”的窘境,如今它们再也难吸引小朋友们艳羡的目光。

  “玉林八音”、“桂南采茶戏”、“傀僮戏”、“喃嘟乐”等民间艺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文化消费方式的不断更新,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已无法吸引年轻的一代,许多戏班子人员严重老化,后继乏人,像广泛流传于兴业及周边地区的鹩剧已经面临濒危状态,而能吹“喃嘟乐”的艺人在玉林也是屈指可数。

  玉林羽毛画从设计、选毛、粘贴……要经过30多道繁杂工序。手工制作,技术要求之高超,工艺之精细是国画、水粉画、油画等所不能比拟的。羽毛画生产工序多,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但劳动报酬偏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吸引优秀人才。生产羽毛画的厂家表示,现在年轻人不愿干这一行当,厂里在技术方面仅靠几位老职工支撑,羽毛画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没吃饱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映就是要吃饱饭,而吃饱饭之后,就要想着怎么丰富精神生活,比如要充分挖掘、开发、利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艺术。”这是玉林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国强对我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工作目的的通俗概括。

  张国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玉林发展有巨大的价值。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建“文化玉林”与“和谐玉林”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通过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平。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比如博白的传统手工艺——芒编,近年来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巨大的社会和人文价值,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先人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决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

  理想:把它们留在这个世界

  今年以来,我市文化部门按照中央、自治区有关精神,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抓好资源普查工作,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建设,加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今年9月,我市已推荐“桂南采茶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1月推荐“玉林八音”、“鹩剧”申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太一样,它是活的,而不是一件可以放进博物馆的古董。因此如何保护好这笔财富,既是文化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各界应尽的义务。对“八音”、“采茶”等民间艺术,文化部门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但有关专家认为,这种保护方式只能称为“死保”,而民间文化真正的出路在“活保”,也就是培养传人,让它一代代传下去。“最好的保护在民间,让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东西在民间生根、落地、开花,这比将它们送进博物馆要好得多。”

  同时保护工作的另一个难题是资金的问题。有关部门将通过政府立项,成立相应的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工作,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薪火相传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建档、保存、传承、传播和保护工作。

  新闻链接: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

  

[图文]拯救玉林民间“活宝”

  在城乡红白事中广泛吹奏的“玉林八音”已申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本报资料图片)

  来源:玉林日报

  责编:宋建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