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本报报道引起强烈关注政协委员把关注警察“心病”写入提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05:40 时代商报

  时代商报讯(首席记者 吴丹)本报昨日发表的《警察焦虑和抑郁情绪最严重》一文深受读者群中警务人员的关注, 一些警察打来电话表示,希望通过本报的报道早日促进沈阳民警心理健康中心的成立。此报道也引发了沈阳市政协委员应其元的共鸣。应其元委员告诉记者,他也十分关注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此拟就了提案,准备带到将要召开的沈阳“两会”上。

  “干警察这行的确压力很大!”昨日上午,看完本报报道,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朱剪炉派出所倪洪林教导员告诉记者,警察的心理危机发生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的说法一点不过分。

  正是因为意识到警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002年,倪洪林教导员就率先请来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学院的专家为派出所民警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收效显著。朱剪炉派出所的“心理减压”经验也被推广至全区公安系统。

  昨日,记者也看到了沈阳市政协委员应其元草拟的一份《关于为公安干警建立心理健康中心的建议》提案。应委员表示, “如果警察的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就会对社会和民众利益造成一定的威胁。世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警察的心理问题,除在选拔警察时注重心理素质外,还在警务系统内部设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以协助警察调适心理。但是,我国还尚未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援体系。”

  为此,应委员提出5条建议:首先,在公安机关招录公安民警、公安院校招生中必须进行严格的心理素质测试,未经测试或测试不合格者,不予审批录用;其次,在公安部门内部设立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或借助高校、医疗机构的专业工作者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第三,建立公安民警心理健康中心,为民警提供心理咨询、矫正和治疗服务,帮助他们减轻工作和心里压力;第四,公安部门应制定相关条例,凡完成重大任务或活动、处于特殊状态下的民警,如在执法中受到重大刺激(如开枪击伤、击毙犯罪嫌疑人),以及发生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工作、生活变故后,必须在48小时内接受心理专家强制性的心理支援服务;第五,在新警员培训以及从警职业生涯阶段性定期培训中,要增加心理素质培训课程和相关测试内容,进行心理训练,切实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日益紧张繁杂的警务工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