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三绿工程书写百姓绿色食谱 青岛成全国样板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4:47 青岛新闻网

  在商务部、中宣部、卫生部等国家13个部门日前召开的全国“三绿工程”工作会议上,青岛被命名为全国“三绿工程”样板城市。

  于1999年在全国启动的“三绿工程”,是以保障百姓“菜篮子”食品安全为目的,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工程。解读我市实施“三绿工程”的成功经验,将会从中发现它给广大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祉。

  抓住市场准入“牛鼻子”

  [关键词]:“反弹琵琶”的工作思路

  [背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重在源头治理。在我国,农产品由千家万户生产,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再加上品牌化经营刚刚开始,从生产环节监管难度非常大,甚至很难操作。1999年以来,我市运用现代流通指导生产、引导消费的理论,实行了“反弹琵琶”的招数:即从市场准入和退出入手,促进源头治理,从而引导绿色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多少年来,政府始终在为“菜篮子”操心。短缺经济年代,市政府每年年初都要与各区市“一把手”签订“菜篮子”目标负责制,规定必须完成年度产量、销量工作目标,否则将追究其责任。

  短缺时代结束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如何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解决“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问题,这是一篇新文章,全国各地还没有可以借鉴的“破题”之笔。

  作为青岛“菜篮子”工作的政府主管部门,市经贸委(原市财办)经过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提出了“反弹琵琶”的工作思路,即从严格市场准入这个“牛鼻子”入手,以流通环节监控,保消费环节放心,促生产环节安全,从而防止不符合质量卫生要求的“菜篮子”商品流入百姓餐桌。

  “反弹琵琶”的关键是在全市建立完善的“菜篮子”商品监测体系,对不合格商品实施销毁,把住市场“入口关”。

  1999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搭建起由市“菜篮子”商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组成的三级蔬菜监测网络,目前已建立完善了以市菜篮子商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总监控,3大市区批发市场和4大产地批发市场检测室重点把关,130处农贸市场、商场超市以及33家生产、配送和集团消费单位检测点全面布控的三级监测网络体系,监测范围覆盖了七区五市主要批零市场。

  2003年,我市在国内城市中率先推行了“菜篮子”不合格商品退出机制,以签订销毁协议书的形式,对市场上流通的不合格蔬菜实行协议销毁。2004年,全市共协议销毁不合格蔬菜11.02万公斤;今年到11月底,全市共协议销毁不合格蔬菜18个品种、1864批次、10.55万公斤,消除了不合格蔬菜回流市场的隐患。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反弹琵琶”是从我国实际出发,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工作创新,目前已成为全国保障城市“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的通行做法。

  为集团消费搭建“绿色”餐桌

  [关键词]:“阳光食品工程”

  [背景]:打开电脑,输入www.qdsm.net,便可进入建立在“菜篮子”与“三绿工程”网的“阳光食品工程”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是市经贸委2003年专门为集团采购“菜篮子”放心商品而搭建的。进入“平台”的卖家都是政府和市场认可的放心企业,其产品也都符合质量卫生要求,而且商品价格公开、透明。我市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政府作为来为集团消费搭建“阳光食品工程”的城市。

  长期以来,集团消费的食品质量安全存在不少隐患,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食品采购行为不规范。

  我市实施的“阳光食品工程”是以“中介服务、阳光采购、质量监督、责任追溯”为主线,通过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专家、需求单位三方共同把关,对食品原料及其供应主体实施双重市场准入,形成了供方资质准入、需方严格自检、各方广泛监督相结合的全程食品安全监控新模式,从而促进了集团消费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转变。

  目前,全市有70多家单位通过“阳光食品工程”采购八大类近百个品种的放心食品,每天约有31万多人的就餐质量安全由此得到了有效保障。

  “阳光食品工程”被誉为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向集团消费领域拓展的破题之作。去年5月,商务部等11部委领导现场考察后认为,以实施“阳光食品工程”为抓手,对于目前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向集团消费领域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夯实食品安全社会基础

  [关键词]:提升百姓的绿色“情结”

  [背景]:从去年2月份起,我市许多居民社区先后举办了近百次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涉及肉类、蔬菜、豆制品、水产品等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居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讲座。

  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切实增强老百姓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质量鉴别能力,因为培养一个成熟的消费群体,也是关系“三绿工程”成败的关键。

  去年2月,市经贸委会同民政、文明办等部门,将“反弹琵琶”又推进一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绿色消费社区”建设。我市以此为载体,建立完善了市、区、社区三级宣传培训体系,并通过举办“三绿工程宣传月”、“菜篮子暨三绿工程市民开放日”等主题活动,开辟“绿色消费e线通”网络平台,开设“绿色消费课堂”,设置“绿色消费橱窗”,组织社区干部和居民参观放心食品生产企业,开展建言献策等多种形式,直接培训社区干部、居民32万人次。同时在社区聘请了328名监督员,经集中培训后配合执法部门开展食品市场监督巡查。

  目前,我市“绿色消费社区”创建活动正在142个社区全面推开,覆盖社区居民30万户、89万人。一些参加过“绿色消费知识培训班”的居民说,开展“绿色消费社区”创建活动,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放心食品和买到不合格的食品后应该怎么办。

  全国人大食品安全重点建议办理组、国务院整顿市场秩序领导小组曾分别来青考察“绿色消费社区”创建活动。他们认为,创建“绿色消费社区”,不仅紧紧抓住了基层百姓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向百姓提供急于了解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使“三绿工程”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心,而且还实现了消费对流通再到生产的反作用。2004年,我市创建“绿色消费社区”的经验被列入国家《三绿工程五年发展纲要》,成为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一种新模式。

  经过6年的努力,“三绿工程”已在我市结出累累硕果,为百姓的餐桌增添了一张绿色食谱。“三绿工程”的发展轨迹给我们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启示:

  其一,当前“菜篮子”工作的关键是抓质量,而抓质量的关键要靠政府,通过政府部门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机制自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其二,在千家万户小生产为主体的现实条件下,要解决“菜篮子”商品质量问题,必须坚持流通与生产并重,且重在市场对生产的导向作用。通过把好市场关,用放心消费、放心流通引导放心生产。

  其三,“菜篮子”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的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相应的政策资金作支持。几年来,“有形之手”对于提高“菜篮子”商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的质量安全卫生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政府还应该在进一步提高“菜篮子”商品质量方面有所作为。谈及此,市经贸委主任刘伟不无感慨:我们一定要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进一步探索“三绿工程”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全面提高我市“菜篮子”商品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