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人才:体育强省的基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07:31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李宁

  我省在全国十运会上获得13枚金牌,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巩固十强地位”的艰巨任务,这与自1998年以来大力开展的“精品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密切相关。但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挑战和机遇并存,如何疏通人才渠道,将人才积极地引进来,热情地留下来,合理地输出去,将成为我省业余训练能否巩固成果,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人才流动大势所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急剧上涨,全国人才流动趋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方面,各兄弟省市之间某种程度上成了在奖牌、人才上激烈竞争的对手。这导致各省市之间相互“挖人”,以金钱和优厚待遇为条件,形成了一个人才横向交流市场。仅根据已掌握的数据统计,仅广东一个省就从我省吸引走了100多名教练,近三分之一的“广东户口”体育人才“原籍湖南”。

  另一方面,社会对体育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不同行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加剧了运动员向社会各行业纵向流动的趋势。由于出成绩的运动员大都处于青少年时期,运动员家长出于对孩子进一步发展的考虑,更愿意让孩子进高校运动队。由于大学拥有临时户口和毕业分配的优势,使得培养出来的苗子很可能通过大学这个“中转站”,变成另一省的代表队员。

  从以上分析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在社会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才流动必然从原来单一流动向垂直流动、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发展。对这种发展采取“鸵鸟式”的回避态度必然导致我省的体育强势出现逆转,一味地采取旧的行政手段迟早会遭遇湖南体育整体青黄不接的尴尬局势。

  面临挑战寻找机遇

  既然人才多方位流动是大势所趋,那么我省必须解放思想,在新的形势下创造出新的对策,化挑战为机遇,疏通人才流通渠道,将人才积极地引进来、热情地留下来、合理地输出去。

  在吸引人才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可以做文章:一是在重点培养项目上,集中资金和力量,从其他省市挖掘人才。虽然我们的资金力量不能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慧眼鉴定出具有发展潜力,而在当地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获得充分挖掘的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例如十运会上帮助我省夺得一枚宝贵游泳金牌的冯真教练,就是省体育局这一决策的成功范例。二是通过对我省已有“精品项目”的大力宣传,凭借已有的优势力量,建立从幼儿园到专业体育中学的层层选拔培养机制。

  对已经取得了相当成绩的教练和运动员,一方面可以通过注册等强制性手段进行纪律约束,也可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另一方面,要改善训练环境,提高教练、运动员待遇,为运动员创造发展空间。例如常德市体育局成功宣传了自己的“精品项目”,得到了市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社会赞助,并通过土地置换等方法大大改善了训练环境,从而又进一步做大做强“精品项目”,使体育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淘汰的残酷性和“金牌战略”所导致的低成功率,使得运动员和教练员在省内资金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出现“相对饱和”的状态。尤其对于比较成熟的运动员而言,他们在憧憬自己体育前景的时候,会或多或少地考虑到以后的择业问题。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与解放军队的人才交流,这种双向交流有全运会“双积分”的制度保证。那么省市间的是否也可以参照这种模式,或者参照俱乐部之间运动员的转会模式来合理输出运动员和教练员,将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