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深切缅怀著名全国劳模苏广铭同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5日03:12 哈尔滨日报

  哈尔滨市总工会

  苏广铭同志于1913年11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46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哈尔滨车辆厂工人、工程师,黑龙江省总工会副主席、黑龙江省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等职。苏广铭同志从1953年至1977年一直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模范标兵;连续五次被评为省劳模、省特等劳模、劳动英雄;1956年、1959年两次被授
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被选为中共黑龙江省第四、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3次见到毛泽东主席。

  苏广铭同志曾是我国工业战线上一颗耀眼的星辰,是哈尔滨市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先进代表,他用“奉献”作为人生的支点,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不断创造生产奇迹,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贡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苏广铭同志胸怀全局、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不懈追求,与时俱进、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哈尔滨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广铭同志出生于贫困家庭,解放前在日本人经营的车辆厂做工,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劳作、发霉的玉米面充饥,说自己是中国人就要挨打,这些记忆让他坚定了为新中国的富强而努力的决心。1954年,哈尔滨市委根据当时情况,提出要大力推广先进经验,逐步引导技术革新运动深入发展。全市开展了以学习与推进苏联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掀起了学技术、学先进、争先进的热潮。他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自强不息,努力拼搏,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他发明的“玉米铣刀”成倍提高工效,提前两年完成了“一五”计划的生产定额。在“一五”期间他就有几十种先进技术发明,被誉为足智多谋的技术能手,成为全市职工学习的榜样,被誉为“时间的主人”。当时反映他技术革新先进事迹的新闻纪录片《时间的主人》在全国放映,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成为新中国工业战线上的排头兵。

  1959年11月8日,苏广铭迎来了自己铭记终生的一天。这天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国宴招待参加全国群英会的功臣们,苏广铭有幸与周恩来总理一个餐桌就餐,周总理对苏广铭说:“哈尔滨车辆厂是个老厂,你回去要带头搞设备改造啊。”总理的期望成为了苏广铭奋斗终生的信念。

  苏广铭是一个以不断改革和创造来工作的人,他不但用手,他用的是心、是脑子。苏广铭原来操作的是一台1928年生产的老铣床,不仅性能落后,效率也低,每分钟只有120转,苏广铭决心让“设备改造”先从自己使用的铣床下手。为此,他整天泡在车间里、机台旁,吃饭、休息时脑子也在不停地琢磨着。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最后发明了高速铣削手法,使这台铣床转速提高到每分钟620多转,提高工效5倍多,同时,他又创造了“错齿片铣刀”等先进技术,使工效成倍提高。“二五”期间,他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五年的工作量。

  抗美援朝期间,哈尔滨车辆厂要加工一批平板车,时间紧,任务中,而且当时车辆厂加工车架设备十分落后。经过攻关,苏广铭设计了新式铣刀,同时可以加工几个面,使原来一天只能加工一个车架增加到一天加工12个,确保了生产任务的按期完成。为支援越南民主共和国修筑一条铁路,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承造一批从来没有干过的机件任务。此时正赶上苏广铭出差,车间里试制了半个多月,也没有成功。苏广铭回来后马上就投入了新刀具研究中,很快就研究出了一种专门刀具,解决了不能加工的难题。苏广铭要在速度上再赶一步,于是他又创造了一种胎具,由原来的一天生产二十几个达到75个。

  据统计,苏广铭同志在哈尔滨车辆厂20多年的时间共完成320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有的项目可提高工效88倍,1965年创造了4分钟加工一块轴瓦的全国最高纪录。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人人搞革新、搞发明,厂里的80%的旧式机床改造成了新式设备,还自制了许多设备,使一个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只能平修1000辆的机车、车辆企业变成了平修4000辆机车又能制造大型车辆的工厂。

  “文革”期间,苏广铭虽然遭到了批斗,在一片“假劳模”、“政治骗子”的骂声中,竟有七项发明问世。他把那时的精神压力转移到车间里、转移到技术创新中,晚上睡不着觉就起来利用废料搞研究。正是有了这份执著心,苏广铭挨过了那黑白颠倒的岁月,没有放弃对技术革新的不懈追求。

  可以说,技术发明伴随了苏广铭一生。1973年,苏广铭同志调任省总工会副主席期间,心里仍然装着技术革新,积极推广先进技术。1986年离休后他又率先在全省组织起一支技术服务队,并带领队伍深入到五常、双城、绥滨等地,为基层的中小企业排忧解难,先后为150多个工厂解决了100余项技术难题。1990年,年近80岁的苏广铭又担任起了老劳模技术攻关队的名誉队长,以他的技术和经验为基层提供无偿服务,直到眼睛看不清图纸为止。苏广铭同志还曾与七次来黑龙江省考察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起考察了67个县,深入研究黑龙江省轻工业设备改革的材料,使黑龙江省轻工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苏广铭不但自己热爱技术革新,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他还教育子孙要继承自己遗志。如今,苏广铭的这种“爱琢磨”的钻研精神又在子孙身上得到了延续。儿子、女儿都已从科研岗位上退休,孙子、孙女也都是科研单位的技术精英。每当总结自己过去的历史,苏广铭念念不忘党的恩情,“是党把我从水深火热中救了出来,是党给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又是党给了我无数的荣誉,我从入党的第一天心里就盛满了党的嘱托,到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记党的恩情。”苏广铭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个人在他逝去的时候,被人敬仰,被人尊重,被人缅怀,是因为他在一个历史时期的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苏广铭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勇于追求技术革新的实践者,这样一个奉献社会的引导者,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人已去矣,未尽的事业还在前进、发展,苏广铭同志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动为全市人民树立起的光辉旗帜,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哈尔滨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为哈尔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哈尔滨人民永远缅怀着他。

  编者按

  老劳模苏广铭走了。

  这位新中国的第一代劳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哈尔滨车辆厂的车间里、机床旁为年轻的共和国完成了300多项技术革新,最多一项提高工效88倍。

  可以说,技术改革、发明创新伴随着苏广铭的一生。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一五”期间他利用两年零三个月完成五年工作量;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二五”期间他提前4年半完成五年工作量;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当时他发明的“玉米铣刀”、“错齿片铣刀”,1965年创下的四分钟加工一块轴瓦的全国最高纪录。

  历史已经证明谁在革命性技术的自主开发上领先,谁就强大。18世纪英国因为蒸汽机的发明而强大,20世纪,美国因开发了原子能和计算机而强大。今天我们为老劳模送行之时,也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老劳模的这种创新精神,牢记唯有创新才能发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