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感动2005·中国十大真情故事评选”昨在西安举办现场推广活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2:08 三秦都市报

  12月25日,由中华慈善总会、江苏卫视、香港亚洲电视发起本报联动支持的“感动2005·中国十大真情故事评选”大型公益活动在西安大明宫建材家居城举办了现场推广活动,希望在古城西安、乃至西北地区寻找更多感人的真情故事。本报曾经报道的真情故事主人公张勤医生也和苦寻她20年的苏喜娟、魏梦麟母子应邀来到现场,张勤医生的感人事让许多现场群众感动地落了泪。

  “感恩本”上记着要回报的37个人

  昨天下午,现场推广会在西安大明宫建材家居城一楼大厅举行,现场的热烈气氛很快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在现场,当一位戴着眼镜的大学生被主持人请上台时,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名大学生的背后会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他叫李海涛,只是一名高校的大学生,十几年前,因为母亲在精神上突然患上了病症,家境很快就陷入了窘境。从上高一开始,海涛就在自己的一个小本子上,仔细地记录着曾经给他很大帮助的人的名字,和他们曾经给予的帮助,现在已经记了37个人!他说,在自己可能的情况下,他要尽可能地去回报这些帮助过他的人......”当主持人说完这些话时,现场的很多人情不自禁地鼓掌。

  李海涛现在是西北工业大学大一学生,家里共有5口人,还有哥哥和妹妹。在他上小学时,母亲突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全家的担子一下子就全落在了在外打工的父亲一个人身上。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海涛和哥哥并没有放弃学业,相反,兄弟俩学习更认真,相继考上了大学。“在这么多年中,我碰到了许多好心人,都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和家人一直感念不已。从我上高一时,我特意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把在我的生活历程中曾给予我帮助的好心人都一一记下,现在已经记了37个人,这其中有我的家人、老师、同学、朋友、村里的人,还有很多以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们在我最需要帮助时,都无私地给了我关爱。我真的很感激他们!”

  “我曾经得到了别人的爱,长大成人后,我会尽自己所能地去回报他们,并要像他们一样,去关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李海涛这样说,也已经这样做了。他告诉记者,上高中时,长安一中的谭霞老师曾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很感激。有一天晚上,谭老师让在郭杜的海涛帮忙到学校取一件东西,当时,谭老师并不知道已经没有公交车了!想到谭老师曾经给自己的帮助,海涛从郭杜步行到学校,又从学校步行返回到郭杜,最终完成了老师交办的任务。“当老师知道我是步行时,当时特别感动!但我想,我心里一直对老师有种深深的感念,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给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以真实的回报,哪怕只是帮他们做一件很小的事......”

  2000元捐给李海涛

  昨天在现场,看到大学生李海涛在家庭贫困的困境下,和哥哥依然不放弃学业,不仅相继考上大学,还想到尽可能地去回报他人,一直心存感激之心回报他人。而且目前,李海涛的家中因为没有钱,盖好的房子一直没能装上玻璃!江苏卫视频道总监蒋小平代表江苏卫视,现场给李海涛捐助了2000元。蒋小平说“曾经帮助过李海涛和更多贫困学生的人,都让我们感动,但李海涛在困境下不言放弃的精神,以及他心存回报之情的想法,也一次次感动着我们!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像他们一样,‘让感动成为行动,让好人终有好报’!”

  在推广会现场,西安市慈善协会还特意设置了捐助箱。记者看到,大明宫建材家居城现场捐款2000元,大明宫现代家居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个人捐款200元,同时,家居城的一名商户也捐款200元。同时,许多现场的群众也纷纷捐款,表达他们的爱心。

  叫一声“干妈”让全场人动情

  “干妈!”手捧一束温馨的康乃馨,当英俊潇洒的魏梦麟站到他的救命恩人张勤医生面前时,他深深地向自己的这位“恩人妈妈”鞠了一躬!为了这份真情,他和亲生母亲苏喜娟苦寻了整整20年!魏梦麟亲生母亲站在一边,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20年前,苏喜娟在陕西省妇幼保健院生下一名男婴,而婴儿出生三天后黄疸指数偏高,急需输入AB型血液。在多方寻找血液未果的情况下,该院新生儿科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医生张勤为婴儿输入了自己的血液,使婴儿很快康复。苏喜娟和张勤为此建立了不解之缘。但后来,因为苏喜娟家里搬迁、张勤工作变动等原因,两人逐渐失去了联系,此后的20年间,被救的婴儿全家为感恩而到处寻找张勤医生。但到处寻找未果。

  今年11月2日,本报刊出苏喜娟一家寻找20年前救命恩人张勤的消息后,很快找到了现在西安高新医院工作的张勤医生。很快,11月3日11时49分,苏喜娟一家三口与他们整整寻找了20年的张勤医生终于在西安高新医院见了面。如今,当年的男婴魏梦麟已经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了!

  “说起当年张勤医生救我儿子的事,我就感动地一次次想流泪......这种感情,我们全家人一辈子都不能忘啊!更让我们感动的是,20年后再见面时,张勤医生还保留着两张5寸照片,一张是我儿子梦麟‘百天’时我们送给她的,另一张是梦麟半岁时我们给她的,20年来,她把照片保存得这么好!”昨天在现场,苏喜娟一次次哽咽着,难以成语。

  看着一下子有了一个又精灵、又惹人爱的“儿子”,张勤也特别高兴,嘴角一直挂着笑,乐滋滋地看着“儿子”魏梦麟。她说,早在20年前,苏喜娟就让她做梦麟的干妈,但当时她还没有结婚,感觉很不好意思,就让梦麟叫她“张勤姑姑”。“20年了,在我会记事开始,妈妈常常给我说起我的张勤姑姑,现在,她已经是我的妈妈了,能有这样的一个干妈,我真的感到很自豪!这一生,我一定会好好回报我的干妈,像她一样关爱他人!”

  珍真:为了壮美的生命之歌

  2004年12月14日,西安19岁的姑娘珍真带着自己的书稿《午夜天使》只身站在西安钟楼下以20万元的底价叫卖,断言发行量不会低于10万册。次日,本报将此报道后,引起全国关注。来自全国近百家出版社、出版商、影视公司的电话称要与其合作,但究竟谁是诚心拿出20万元买断书稿的主家,当时还没有一个有勇气愿意站出来。

  12月18日,珍真及其母亲主动向记者爆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珍真患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随时都有离开人世的可能。叫卖书稿,是为了在自己有生之年圆一个人生的梦,希望自己在与病魔抗争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一切能得到社会认可。12月19日,本报以《“少女作家”自曝身患绝症》为题对其病情报道后,立即引起社会强烈关注。12月20日下午,正在参加第四届陕西省文代会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专门抽出时间,通过本报约见了身患绝症、与疾病抗争的珍真。从第一眼看见珍真到约见结束,陈忠实三次泪水盈眶。在与珍真交谈并翻阅其作品后,他写下了“壮美的生命之歌”的题词,最后,陈忠实还拿出1000元钱对珍真的母亲说:“给娃买些药,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陈忠实说,珍真的故事经过《三秦都市报》的报道,是在唤醒人的心灵深处的美好和关爱。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说,珍真事件是一块心灵的试金石。原太白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陈华昌说,关爱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并答应一定要把珍真的小说书稿《午夜天使》修改好,出版好。今年8月份,在众多关爱与期盼中,《午夜天使》终于变成“铅字”面市。

  周士君先生说,珍真的故事,以一种娓娓道来的独到方式,在告诉她的同龄人:其实,生命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因为人人手中都握有一个使你的人生之梦变得无限大的“变压器”。只要你肯努力,生命的电流完全可以因为自己的执著而变得无限强劲,贫穷、病魔和磨难等等,都难以挡住向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标前行的脚步。

  在珍真的同龄人把展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载体要么锁定在著名学府,要么圈定在挣大钱、干大事之上时,一个被病魔折磨得踉踉跄跄的小女孩,却依然坚持一刻不停地朝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标迈进。如果说,珍真的毅力和精神,还是基于一种对梦想的执著的话,那么,在生命之诗篇行将画上句号的时刻,她依然不改初衷,不屈不挠,执意前行,就完全是基于一种做人的品格。这就是一组生命的旗语,一个强者达观的诗篇,也是珍真留给人们的一个最有价值的命题!

  以实际行动用生命打动了众多读者的珍真最近应北京一家影视文化传播公司邀请,目前在北京参加《午夜天使》影视剧剧本的改编,她的病情目前控制得相对较好。

  珍真的故事从第一天开始讲起,至今已整整一年了,但来自全国各地的关爱声依然时不时流淌到本报。他们在电话中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间万象真情,珍真的故事挽救了众多濒临生命结束的人的意志。

  首席记者 李永利

  感恩与责任

  □张军利

  编完这组稿子,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曾经也是受人救助的人,是大家的真诚和热情把我从死亡线上拖了回来,我至今仍记得华商报社总编办原副主任衡国良到唐都医院来探望我时讲的一句话:“安心养病,早日康复,让我们共同分享明天的太阳。”据衡副主任说,这是他当年患重病时朋友送他的一句话,正是衡国良这句设身处地的话,使我在身患重病、万念俱灰的情况下,重新升腾起生的希望,重新树立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最终在各方的配合下恢复健康,顺利返回工作岗位。

  在我生命的历程中,我内心深处时刻铭记着每一个关怀和帮助过我的人,正是他们和帮助过李海涛同学的一群人、张勤医生他们一样,共同形成一道爱心的滚滚洪流,温暖着每一个人,使这个社会充满爱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李海涛、魏梦麟他们一样,已经逐步摆脱困境,但是我们心中感恩的心情愈来愈强烈,这种感恩的心已演变为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的责任,能健康地活下去也许就是我对社会最大的责任,因为人活着不是只为了自己,回报不重要,但感恩决不可少,因为感恩就是一种责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