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证上市公司竟让基金压股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7:27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我们最近常接到一些上市公司打来的电话,暗示我们不要买他们公司的股票。”深圳一位基金经理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一家北京的公司甚至就此派专人赴深圳与各基金经理“沟通”,原因是公司打算在不远的将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通知基金跌了别买

  “这家北京的上市公司已经完成股改,向来深受基金‘宠爱’,前十大流通股股东都是基金,股价也比较高。”这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该公司准备明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但让公司高管“苦恼”的是,虽然公司股价股改后已经贴权不少,但仍然比他们的预期成本价高出20%左右。

  为此,这家公司高管亲自从北京飞到深圳,并表示,为了使股价回落至“合理水平”,希望基金公司在最近股价下跌过程中不要增仓,因为公司今年的业绩将会做差些,2006年上半年,公司还将有大范围的营销结构调整,业绩也难有起色。业绩真正有起色,可能要等到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一段时间,也就是明年下半年之后,希望基金公司能够“理解”。

  基金对此也很无奈

  “我们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家公司是很多基金的重仓股。实际上,当时股改支付的对价水平就不算高,如果年底业绩再出问题,肯定会引发大量的抛盘。”言及此处,这位基金经理颇为无奈。“现在我们是左右为难:如果不提前卖掉手上的股票,股票抛售引发的‘羊群效应’,最后肯定会影响我们的业绩;但如果这样做,又正好中了上市公司高管的‘计’,虽说将来也许公司股价会回升合理水平,但这始终是损害当前市场稳定的。”

  该基金经理表示,与基金相比,虽然上市公司自身不可能直接操纵股价,但他们却掌握了比操纵股价更有力的武器——业绩操纵,正因如此,基金在这场博弈中十分被动。

  那么,这家已经完成股改的北京上市公司、基金重仓股究竟是哪一家?这位基金经理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并表示“不方便透露”。他强调,哪家公司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提醒政策制定者,已经有人开始琢磨制度的漏洞,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了。”

  “压价”现象并非个别

  就这位基金经理提及的现象,记者采访了另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总监告诉记者,类似的现象在股改前就已经存在。“当时一些绩优公司股改不愿意送股,希望采取认沽权证的方式给付对价,但这涉及到行权价的制定,公司大股东为降低行权价格,也与基金打招呼要求不要买他们的股票,公司利好政策只有在股改结束后才会出来。”

  这位总监告诉记者,部分公司在股改结束后,再度向基金经理打招呼,希望基金能配合他们将要出台的股权激励计划。“一般的潜台词是这样:今年的业绩出来要比市场预期的要差,希望基金公司谅解。现在业绩做差些,是降低将来业绩增长的基点,这样将来就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增长率,获得更多的激励奖金,以利于行权。”

  “我们对于这种管理层为满足自身利益,挤压全体流通股东的利益的行为也很无奈,过去在股改前还有分类表决的‘武器’可以制约公司,股改后我们都被边缘化了,奈何不了公司。”这位总监极为愤慨。(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