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永不言弃的乡村诗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09:59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新闻当事人张道发(乡村诗人)

  采访通讯员叶昌国

  ★人物档案★

  张道发,1970年生于肥东张集乡。1986年高中毕业回乡后,他在劳碌之余,不弃写作的热情。自1990年以来,张道发先后在《诗选刊》、《散文诗》、《安徽文学》、《合肥晚报》等多家传媒发表了近20万字的散文诗作品。2001年,出版了散文诗集《风吹哪页读哪页》。2005年12月,出版了第二部散文诗集《张道发散文诗自选集》。另外,他的作品还被收入《当代青年散文诗十二家》、《最难忘的100篇散文诗》等多种选本。

  纵横交错的褶皱阡陌都是我心疼和眷恋的

  —— 摘自张道发散文诗《心疼》

  在肥东县城店埠镇东郊一处简陋的租房内,我们见到了乡村诗人张道发。虽说常年居住在偏僻的乡村,但从他儒雅的身上,却看不到一点“乡下人”的影子。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便进入了正式的话题。

  叶: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对高雅的诗歌如此痴迷,你是什么时候爱上诗歌的?

  张: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对诗歌就非常热爱。高中时,又手抄和背诵了几百首朦胧诗。那时家里穷,没有钱买新书,我就在一些旧书摊上淘了许多诗集和文学杂志。比如《朦胧诗选》、《萌芽》、《丑小鸭》等等。

  叶:你父亲反对你写诗吗?

  张:高中落榜回乡后,本来就很失望的父亲认为我不争气,就叫我跟着他学木匠,而我整天闷在家里看书、写诗。父亲一气之下,烧掉了我省吃俭用、日积月累的500多册书籍。悲愤和失望之余,我怀揣一个笔记本和简单的行囊,只身外出流浪。

  我的第一站是和县的乌江,之后我又从乌江跑到了南京,找到了一家建筑工地干壮工。靠打工维持生活,利用晚上的时间坚持写诗。后来因为想家,半年之后,我又回到家乡。

  叶:回家之后,家人欢迎你吗?

  张:回到家中,又与家庭呈对峙状态,特别是与父亲的矛盾日益加深。没办法,不到20岁、还没有成家的我,便被父亲分了出来。分家时,我得了两间草房和两亩薄地。

  叶:分家后,日子过得怎么样?

  张:20岁在乡下,一个人生活是非常艰难的。劳作没有工具,外出遭人冷眼,而更多的人认为我不学无术。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我还是整天埋在自己构想的诗情画意中。唯一的安慰就是能写一点东西。那时的我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在那种心境中写出来的东西意义不大。

  叶:你是如何从自闭中走出来的?

  张:我是个善于总结教训的人。投出去的稿子屡不见报,我便开始走出家门向有学问的人讨教。1990年,在合肥遇到了诗人梁小斌,并把自己的一沓诗稿拿出来让他指点。梁小斌看过我的稿子之后,说要写出有个性的作品,必须在自己的作品中漾动自己的声息、心跳和血脉。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使我的心胸豁然开朗。渐渐地,我找到了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

  叶:什么时候发表第一首诗的?

  张:1990年。那时候在乡村,听广播的人特别多。记得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个名牌节目叫“今晚八点半”。其中有个栏目叫《来稿选播》。当时,我寄去的一首散文诗叫《郦歌》,是写告别校园时的依恋之情。那篇作品播出后,我先后收到了全国各地的200多封来信。

  叶:之后,你又想到或做了些什么?

  张:当时,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991年下半年,我又有目的地开始流浪生活。先后历时一年,从陕西到四川,再到云南等地体验生活。一年时间,写了100多篇作品。后来,将这次流浪过程写下的作品打印成了一本厚厚的《行走集》。

  1993年过后,我的散文诗作品一发而不可收。第一篇在报上刊登的,要数《合肥晚报》副刊“蒲公英”栏目发表的那首《妹妹》。提起《合肥晚报》,我还要道一声谢。仅在《合肥晚报》的副刊上,我就发表了100多篇散文诗作品。有的作品还被介绍到安徽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

  叶:听说你的第一本散文诗集,是在众多的朋友支持下出版的?

  张:是的。这让我提起这事就充满感恩情怀。说起第一本散文诗集《风吹哪页读哪页》的出版,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2002年,当时张集乡党委副书记潘国本来到我们村,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对我既尊敬又同情。聊天当中,得知我想出一本书而没有钱时,他就到处为我“化缘”。后来,一些朋友也纷纷解囊相助,才使我那本薄薄的集子得以出版。当时这本集子被列为“诗选刊”丛书。诗集里的《在夏天拐弯的地方》被选入《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一书。

  叶:你的散文诗已连续4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这在合肥市没有第二人,是吗?

  张:是的。在全省也仅有两三个人吧。2003年《散文诗》杂志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全国散文诗大奖赛”,我的散文诗组章《翻动农历的节气》,获得了单项奖。同时,这组作品入选了当年的《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同年8月,我还被邀请参加了中国散文诗界最具权威的“第三届全国散文诗笔会”。

  叶:身为诗人,你的生活一贯清贫窘迫,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张:我觉得,诗人应该有一种信仰。我从几岁时就有诗的感觉,十四五岁时就有诗的情怀。我写诗,从当初倾诉自己的不如意,到后来用诗歌丰盈自己的生活,是一种无怨无悔的过程,是一种美好的习惯。在寻找心灵声音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人活在世上,就看你追求什么。我追求的是精神的东西,面对着一沓沓的诗稿,我觉得自己没有白过。它保存了光阴和我悲欢离合的心灵世界。在物质的层面上,人应该懂得知足,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每天青菜萝卜般干净清爽的日子不是也挺好吗?如今这个物质喧嚣的时代,就缺少这种精神信仰的人。我虽不是这方面的模范,但愿用自己的方式来引导人,我对诗歌有恋爱情结。

  叶:如今的生活状况如何?

  张:还好。能写点诗,该知足了。

  叶:写了这么多首诗,你最钟爱哪一篇?

  张:每首都喜欢。最钟爱的是《雅歌四章》,是写给一个叫秀云的姑娘。下了一天的雨/我一整天都坐在门洞的那只竹凳子上想你/雨丝在空中织出千万条道路/而我竟不能抽出其中的任何一条/沿着它一路走到你的眼前。

  叶:你觉得一个诗人天赋的养成,在哪一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是在童年的心境下养成的。我觉得自己现在的智慧越不过童年。诗人都是把日历往回翻的人。我常常能梦回童年的土巷,那时的月光和槐花开得多么单纯而热烈。

永不言弃的乡村诗人

  田野里的诗人张道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