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巾帼旗红半边天——全省妇联五十五载探索奋进史掠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03:51 山西日报

  五十五度春风秋雨,五十五回雁去燕来。

  从1950年11月,山西省妇女联合会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宣告成立至今,我省妇女事业已经进入发展迅猛的青壮年黄金时期。她的身后,是蜿蜒曲折但一直向前的道路。

  从“在家从父”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

  旧社会,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新中国诞生后,妇女摆脱了数千年的封建枷锁,成为共和国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国家的主人翁。随着广大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的自主意识、参政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她们关心国家大事,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参加对社会事业的监督和管理,一大批优秀女干部靠着自身的顽强奋斗和出色的政绩登上了政治舞台,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

  55年来,全省妇女在参与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过程中,自身也取得明显的进步与发展。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程度有了历史性提高,妇女干部队伍由建国初期的1万余名发展到今天的47.7万人,省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率达到100%,一大批女领导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脱颖而出,成为各条战线上的带头人。女性参政比例不断提高,2004年,省人大女代表的比例达到25.09%,省政协女委员比例达到20.49%。以申纪兰、郭凤莲、王翠翠、赵雪芳、郭新志等为代表的一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的妇女模范人物,充分展示了山西妇女的崭新风貌。

  从“围着锅台转”到“就业领域日渐拓宽”

  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建国之初,许多足不出户、只会围着锅台转的妇女响应党的号召,投入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

  1949年底,全省只有女职工6000人,占职工总数的3%。省妇联积极动员广大妇女挣脱封建枷锁,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建设新山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鼓励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农村“双学双比”活动使20多万名妇女通过培训取得了绿色证书或农业技术职称。同时,首创的“连环脱贫”经验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花结果,联合国将此作为世界妇女脱贫经验加以推广。在城镇,鼓励妇女岗位建功、岗位成才的“巾帼建功”收效明显。全省各级妇联培训下岗失业妇女13万人次,其中近10万人重新就业。

  到2004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61.97万人,女性占到35.15%。许多历经磨难的下岗女工不畏艰辛,再次创业,成就了不凡的业绩。同时,妇女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基本得到保障,就业领域进一步拓宽并向高层次发展。全省各级“巾帼文明岗”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从“目不识丁”到“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妇女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翻身促进了妇女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解放初文盲很多,妇女占绝大多数。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更是凤毛麟角。解放后,党和政府给男女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广大妇女克服重重困难和世俗偏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2004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中女生比例达48.12%,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女生比例达50.85%,妇女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全省科技人员队伍中妇女数量也大幅度提升,妇女在文化教育水平上有了重大变化。其中,全省各级妇联实施“春蕾计划”工程,帮助成千上万的失学辍学女童再圆读书之梦。家庭教育“十五”规划的出台,1.5万所家长学校的建立和“三优”知识的传播,把现代教育意识灌输到千家万户,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

  从“父母之命”到“家庭地位有了历史性改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在家庭、婚姻、爱情中的地位,是整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晴雨表。在解放初贯彻《婚姻法》的斗争中,妇女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路,为了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斗争,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妇女地位的提高,新型的以爱情为基础的民主和睦的新家庭不断出现,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风气的好转。全省开展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等活动,为弘扬家庭美德、维护社会稳定、倡导文明新风发挥了重要作用,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有了历史性改观,妇女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妇女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88岁,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不同人群住院分娩率逐步提高。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共同进步成为当代婚姻家庭生活的主流。全省近1/3的村级以上家庭进入“五好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行列。

  在致力于促进妇女发展的同时,全省妇联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以地方及基层组织、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妇委会与各级各类团体会员相结合的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成为妇女利益的忠实代表者。55年来,全省各级妇联为妇女儿童撑起了法律的保护伞,使具有我省特色的维护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新机制逐步完善。与此同时,我省妇女每年都有多项工作在省内外获奖,得到全国妇联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55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回望来时路上的满树繁花,喜悦、自豪溢满心扉;展望眼前遥遥征途,犹觉任重道远。要跋涉的路还很长,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鼓已擂响,我省1600万妇女,已豪气满怀,意气风发,踏上新的征程。

  本报记者尚慧辉 本报通讯员刘一平(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徐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