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拯救病危农民工 称生命无法用金钱衡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10:25 黑龙江晨报 | |||||||||
赫英福的病情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 脑外科主任王立夫时刻关心着赫英福 东北网1月5日电 在哈尔滨市打工的农民工赫英福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昏倒在大街上,身无分文的他经过医护人员两天两夜的抢救,终于苏醒。目前,他的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恢复正常。黑龙江省医院的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发扬人道主义救助精神”的真正涵义。 “生命无法用金钱衡量”
4日下午,在省医院南岗分院,记者见到了为赫英福做手术的脑外科主任王立夫。据王立夫介绍,2005年12月30日15时许,一名民警跑到医院称,有一农民工昏倒在民益街与果戈里大街交口附近。医院立即派出救护车和3名医护人员,将赫英福接到医院。在赫英福被接到医院后,医护人员立即为其进行检查,CT检查结果显示突发性脑出血。如不立即手术,一旦脑室内凝血块阻塞,患者将有生命危险。“当时在场的医护人员都知道这个病人没交一分钱,但大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也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抢救生命是我们的天职,而且生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医护人员终于松了口气,脑出血止住了……赫英福被送进了重症监护病房监护。目前,赫英福的意识已彻底清醒,他恢复得非常好,再观察两天就可转移到普通病房治疗了。 在术后观察室,记者见到了赫英福。赫英福为了表示感谢,为精心护理他的护士王洪娜献上了一首歌。 报警老人称:这样的医生让人感动 第一个发现赫英福病发并报警的老人4日下午来到医院看望赫英福和医护人员,他叫周广利。周广利说,他是来感谢医院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哈尔滨市民,他被省医院医护人员的行为感动了。“我与赫英福非亲非故,因此我不代表他,我只想代表我自己,感谢省医院让百姓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温暖。” 周广利说,当天,他在民益街上发现了晕倒在路边的赫英福。“当时他不停地呕吐,身上全是污秽物。”周广利立即和另一个路人一起拨打了“110”。民警赶到后看到赫英福症状比较严重,怕移动后会加重其病情,就跑到附近的省医院南岗分院,找来医生。当民警告诉赶来的医生联系不到患者的家属时,医生们丝毫没有犹豫,立即给病人量血压、测脉搏。“我在看护病人时也怕他吐出来的污秽物弄脏衣服,但医生们一点都不在意,白大衣上到处都是病人呕吐出来的污秽物,医生们就像没看见一样,仍不停地擦拭着病人呕吐出来的脏物。” 周广利说,让他感动的不仅仅是省医院无偿救助农民工,还有医护人员高尚的医德医风以及医生的责任与爱心。省医院的行为与北京同仁医院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农民工王建民两次进医院两次被拒绝,痛苦地挣扎了两天后惨死在了首都的大医院,而赫英福从病发到接受救治仅仅用了半个多小时,“这是怎样的差别啊!同样是农民工,同样是突发急病,同样是被送进大医院,赫英福活了过来,只因为他幸运地遇到了省医院的医生。”周广利说完,向王立夫医生深深地鞠了一躬。 赫英福父母:医生是他的“再生父母” 2006年1月2日,赫英福的父母听邻居说,省电视台播出了赫英福在街头昏倒,被众多好心的哈尔滨人紧急送进了医院。两位老人立即凑了1100元钱连夜赶到了哈尔滨。看着躺在病榻上的儿子,赫英福的母亲何秀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由于家境贫寒,惟一的儿子赫英福在13年前离家打工,发誓不混出个样儿来就不回家。这13年,赫英福连个电话也没给家里打过,何秀英和老伴儿何国政四处寻找未果,只好在家苦苦等待。幸亏哈尔滨有这么多的好心人! 赫英福的继父何国政说,他每个月有100多元钱的低保金,何秀英每天摆摊卖茶叶蛋、瓜子,两个人就靠着每个月几百元的微薄收入维生。“实在筹不到钱,我们就把家里的草房卖掉,估计能卖三四千元钱。”何国政说:“医院救了孩子的命,我们不能就这样让医院白搭上几万元钱,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筹钱,不管钱多钱少,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 “绿色通道”:为急重病人赢得时间 据省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关卫介绍,2003年,省医院成立了“绿色通道”。凡是通过“绿色通道”的急重症患者不用挂号、不用排队做各项检查,一切手续费用都不必提前办理,直接进入抢救室。抢救之后,医护人员再通知家属交费。 关卫说,“绿色通道”成立3年来,接诊100多例急重症病人。有的患者确实没钱治病,有的则是故意赖账,拒交医疗费,医院为此承受了很重的经济负担。“但大多数病人能在恢复健康后,主动将医疗费补上,他们认为是医院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因此不想让医院背‘包袱’。”作者: 林晓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