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走进“十一五”•湘西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07:40 红网-湖南日报

  

走进“十一五”•湘西篇

  德夯苗鼓节盛况。张谨摄

  

走进“十一五”•湘西篇

  ▲湘西公路1801王村段(张罗公路)。

  

走进“十一五”•湘西篇

  泸溪农民在喜悦地摘椪柑。

  

走进“十一五”•湘西篇

    湖南老爹公司果汁流水生产线一角。陈庭茂 摄

  一叶绿意兆金秋

  ———自治州积聚的发展能量正加速释放

  本报记者 张湘河

  冬日的阳光洒满绿色的湘西群山。正是椪柑收获时节,金红的果子压弯了枝头,堆满了公路两侧,果香氤氲,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迈入2006年的门槛,自治州每日喜讯不断:花垣县财政过3亿元;全省最贫困的县之一保靖财政收入过亿元;全州迄今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燃料乙醇项目签约;国家正式批复吉茶高速公路可行性报告……

  这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一个侧影。这个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唯一一个进入国家西部开发“笼子”的地区,2005年,GDP十年来首次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财税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3%,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

  州委书记童名谦告诉记者:自治州多年积累的发展能量开始加速释放,她的发展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基本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引领”的大跨越,加速发展的突破口已经形成。

  ■积累多年能量发展开始发力

  “十五”期间,自治州可谓“欣逢其时”:国家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等历史机遇接踵而至。自治州乘势而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一系列的建设———

  5年来,自治州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矿产品加工、农林畜产品加工以及旅游文化等优势产业建设高潮迭起,仅2005年,进入湘西地区开发的50个产业项目全部启动实施,其中32个已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全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年中已发展到198家,带动林果、畜牧水产、经作、药材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更是来势迅猛,2000年,全州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为130万人次和1.2亿元,到2005年,这两个数据已分别变为550万人次和20亿元,其增长速度名列全省之首。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5年中,自治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7%,其中前4年累计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建国以来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5%,而2005年则完成66.9亿元,又比上年增长22.3%。交通、城建、能源、水利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交通瓶颈得以突破,水利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亮点纷呈,5年来完成进出口总额5.3亿美元,年均增长30.5%。

  较大规模的新兴产业建设,使自治州三次产业结构比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已调整为20.637.342.1。专家认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自治州已由农业社会开始步入工业化社会初级阶段。

  ■在发展中创造和谐在和谐中加快发展

  “十五”期间,自治州回答了一个战略性追问:当跨越式发展和生态环境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地方决策者将如何选择?

  州长杜崇烟的一番话掷地有声: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以两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宁可放慢速度,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自治州钒矿丰富,素有“钒海”之称。仅2005年,因市场驱动,全州的钒厂便由原来的几家陡增至31家。因其污染治理尚属世界性难题,自治州承受着周边地区钒厂建设十分热闹的压力,果断采取了“禁冶、禁采、禁运”措施,将所有钒厂全部关闭。

  自治州锰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锰业早已成为自治州骨干产业,年生产能力占全国的30%。然而,因为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2005年夏,自治州痛下决心,对全州45家电解锰企业全面实施污染治理,其中停产治理19家。目前,对电解锰企业治理达标验收的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令人感奋的是,自治州在壮士断腕般痛治污染的同时,更着力于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的路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崭露出了新的曙光。“十五”的后4年,自治州共争取到西部开发资金31.6亿元,其中41.1%已用到了生态环境建设上。为保住绿水青山,自治州5年来完成退耕还林389万亩,累计投入资金12.5亿元,169万农民从中受益。与此同时,全州累计建沼气池7万多个,使13.8%的农户放下了砍柴刀。“退人还山”工程也已开始启动。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5%。

  ■坚持以人为本夯实发展基础

  自治州目前尚未脱贫,尚存着“收入贫困”和“人的素质贫困”两大难题。自治州抓住“人的素质贫困”这关键一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用于农村教育、卫生,用在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地方。“十五”期间,全州在继续实施“千个单位扶贫、万名干部入村”的同时,加大对700多个贫困村的扶贫攻坚力度,并将其中90个边远特困村作为重中之重予以扶持。5年中,对90个村投入扶持资金1亿多元。据统计,5年来全州又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5万人。

  为解决农村教育“硬件”问题,自治州计划投资3亿元,已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其中2005年便启动了488个土建项目,并竣工192个。贫困学生救助工作在全省率先形成体系。2005年共向农村贫困生发放“两免一补”资金3838万元,救助贫困中小学生13.7万人。同时还筹措资金180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381名。

  自治州还作出规划:3年内把全州乡镇卫生院建设一新,目前已完成57所乡镇卫生院的建设。

  一叶绿意兆金秋。自治州干部群众以锐意进取的精神、百折不回的气概,夯实了“十一五”腾飞的基础。这方贫困的土地蓄势已久,开始发力,硕果满枝的季节应该不远了。

  从“一”起步

    ———访自治州州委书记童名谦

  本报记者 张湘河

  2005年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天气很冷,但听着州委书记童名谦谈起“十一五”期间自治州发展蓝图,记者心里却感到热乎乎的。

  童名谦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湘西州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等历史机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到2007年全州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08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800美元,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

  童名谦说,加快湘西发展,一要突出优势产业建设。要做强做大矿产品加工业、烟酒业、文化旅游业、生物制药业、林果业、食品加工业、电力能源产业、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实现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二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常吉、吉茶、吉怀、张花等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县乡油路改造,推进通村公路建设。抓好高家坝等骨干水库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治理,搞好水力、风力、火力发电,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加快城镇建设,加大州府建设力度,推进7个县城扩容提质和重点名镇的建设。三要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和农村能源建设,狠抓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快城市绿化,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要突出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巩固义务教育,发展高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拓展职业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和文化事业,积极建设文化大州。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努力培养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医疗人才队伍。五要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一手抓扶贫攻坚,一手抓小康示范村建设,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突出扩大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建设。突出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通过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和优惠政策来引进战略投资者。六要努力构建和谐湘西。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群众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行路难、用能难等问题。加强党的建设,增强民族团结,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童名谦最后强调说,“十五”的成就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现在自治州要从“一”起步,十分注重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工作的突破,用勤劳的双手送走贫困,用坚实的双肩担来幸福。

  火塘边的笑声

  通讯员 岳跃强

  2006年元旦前一天,笔者同自治州旅游局局长解宗印来到吉首德夯苗寨。在村主任梁庆一开的“农家餐馆”里,遇上广州游客张宁等人,于是就围着火塘攀谈起来。“流沙瀑全国最高,盘古峰一峰独秀,天问台笑傲古今,好看。”张宁擦着刚吃过苗家酸鱼酸肉的嘴巴,心满意足,“你们这跳歌会办得好,苗家婚俗展和服饰展独具特色,有味。”“18年前,我们这里家猪比野猪跑得快,穷得斗笠当锅盖,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块”。灶边的梁庆一红光满面,“现在好了,全村128户半数以上搞旅游,有搞餐馆的,有搞住宿的,有卖旅游产品的。”问起收入,梁庆一五指并拢:“一年人均5000块,成了全州首批小康示范村。”“你们这里的旅游都成了一大产业了。”张宁翘起了大拇指。“像这样的村寨,自治州有的是。”解宗印局长跟客人介绍,“土家苗寨8万人吃上了旅游饭,全州一年旅游收入20个亿”。

  火塘里的火随着人们的谈兴越烧越旺。

  一首歌谣与一张地图

  通讯员 周交

  那是2003年末,沿途有18个险弯急坡的吉首市社塘坡乡十八湾村公路建成通车了,苗族群众欢天喜地唱着一支苗歌:“公路修到家门口,苗寨群众尽欢颜……”歌声还在我们耳畔回响,自治州交通建设示意图却已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十五”期间,自治州交通建设投资累计达34亿元,完成建设投资是“九五”期间的4倍。

  2004年3月25日,全州第一条高速公路———常德至吉首高速开工建设。在此之前,吉首至张家界二级公路全线已建成通车,凤凰至铜仁大兴机场二级公路开工。吉首至茶洞、吉首至怀化、凤凰至铜仁大兴、张家界至花垣等一批规划内的高速公路项目也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吉茶高速有望明年开工建设。

  近5年自治州完成国省道改造和西部通县油路154公里;2003年7月至2005年10月西部县际公路工程开工458公里,完成路基改造350公里,完成路面改造421公里。

  5年间,全州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4亿元,全州公路通村率由85.3%上升到95%。

  自治州交通建设示意图也越来越好看了。

  一个农民与一个企业

  通讯员 彭业忠

  55岁的杨绪胜,是永顺县松柏乡陈家村一个土家族农民。

  湖南老爹公司,是自治州一个名气很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个农民和一个企业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还得从1998年说起。陈家村是永顺县有名的特困村,1998年,湖南老爹公司派人到村里发动农民种植猕猴桃,时任村党支书的老杨,带头将家里11亩土地种上了猕猴桃。

  2001年,老杨家的猕猴桃开始进入盛果期,收入现金6万元,当年家里就修了栋3层楼的砖房。“从3间破烂的木屋里搬进新楼房,这都是‘老爹’的功劳。”老杨说。

  在杨绪胜的影响下,现在陈家村700多人,人均种有猕猴桃2.5亩,2005年全村种植猕猴桃总收入达300多万元。家家都修了砖瓦房,都有万元以上的存款。

  老爹公司总经理田儒斌告诉记者,公司现拥有10万亩基地,5万农户种植猕猴桃,像老杨这样受益的人多达20万人。老爹公司也由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成长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主要产品“果王素”成为全省名牌产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